高考报志愿散文

高考报考影响孩子的一生(深度好文)

2018-01-14  本文已影响75人  秦玉章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许多重要的选择,对很多人来说,高考报考是我们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重大选择。然而大部分高中生在毕业时只有十八九岁,刚刚成年,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也少的可怜。12年的苦读,3天的时间选定专业和学校完成高考报考,是多么的仓促和盲目,科学化的高考报考却像赌博一样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文革后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成千上万的人通过考大学改变了命运,特别是一些寒门子弟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由于高考录取率很低,上大学应该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国家在就业和干部选拔上也都会向大学生倾斜,因此中国的大学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应该算得上是精英教育,说考上了大学就一只脚跨进成功的大门也不为过。

随着90年代末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大学已不在是精英教育,目前很多省市的高考录取率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只要想上大学基本上已不是什么难事,当然考名校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在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的今天,现阶段很多家长和考生对高考报考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考高分、选好学校、选好专业”的层面,高考报考缺乏明确的目标,认为高考只要考高分就行,不从考生的自身条件出发,盲目的追求所谓的好学校、好专业。高考报考看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根据分数选学校和专业,其实高考报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科学的流程,是一门很深的综合性学问,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

现在考生家长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加上互联网的普及,考生和家长获得高考报考的相关知识比以前要容易的多,因此很多家长和考生并不认为自己缺乏明确的报考目的。

高考报考时一种流行的观点是不让高考分数浪费,现在很多的高考报考机构也在误导考生和家长,宣传什么“不浪费一分”,“低分增值”的错误观念。近几年很多省市的高考志愿填报实行平行志愿,确实是降低了录取风险,但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提高声誉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让考生“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出现了很多“乱冲、乱稳、乱保”的现象,导致很多考生滑档、退档,或者进入了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如果某个考生能压线(也就是以最低分数线)考到某个学校,会认为是报考的巨大成功,感觉自己的分数没有浪费,其实这种“成功”是完全流于表面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根本不存在分数浪不浪费这回事。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学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是由当年的考生的报考情况随机决定的,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说多少分是合理的。

其次,这种报考完全是从分数出发,没有考虑到考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从考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出发。

再次,考生以最低分数进入某所学校,意味着这个考生在专业选择上没有竞争力,很有可能被调剂到其他考生没有选择的专业,这些专业考生有可能不喜欢,这些专业也通常都是一些冷门或学科实力不是很强的专业。

最后,平行志愿的实行,学校的分数差小了,分数更加扁平化,也就是说学校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差不了很多,压线或者超几分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就算是有填报的高超技巧,但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有好的运气,还需要承担滑档和退档的风险。同一个分数其实所能选择的学校的层次基本上差别不大,根本没必要为了某个学校或专业承担这么大的风险。

总之,高考报考具有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高考报考的失误只会增加人生的风险,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很多考生在高考报考时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报考,也没有任何学业和职业方面的规划,稀里糊涂地上了大学,学习了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尽管考上了大学,但是发现在大学里面对的却是更大的迷茫。有的人能够在不断的调整和摸索后,通过自学或者考研等方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并且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比较幸运的;但也有不少人由于对自己专业和学校不满意,学习兴趣全无,完全自暴自弃,有的则沉迷于网络游戏,挂科和重修成为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最终都不能顺利毕业。媒体不时报道出很多名校的学生,每年都有不少人由于沉迷于网络游而戏荒废学业,不得不退学或延迟毕业或者不能毕业的。

有这样一位考生,高中的时候文科明显比理科好,自己也比较喜欢文科,由于受身边人“文科选择面窄”,“文科以后不好找工作”观点的影响选择了学理科。由于自己不擅长理科,因此学起来也很艰难,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考上本科,尽管分数不高。高考报考时自己决定规避理工科专业,报考了一所偏文科的学校。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报考指导,自己的分数没有达到文科专业的要求被调剂到了一个工科专业,你们能想象到这个考生上大学后是有多么的痛苦。上课根本听不懂,作业也不会做,加上课程压力比较大,自己每天疲于奔命,搞得自己很崩溃,本来还打算以后考研换专业,现在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毕业。尽管这个工科专业就业还是比较容易,但他根本没就打算干这一行。

还有很多学医的学生,当时报考医学是受医生“社会地位和收入高、受人尊敬、工作稳定、越老越值钱”观念的影响。当真正进入医学殿堂这个门之后,发现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医学课程十分繁重、枯燥、实践多,对动手能力要求高,医生的培养周期很长,工作压力大,对学历要求很高。如果对医学没有很强的兴趣,没有治病救人的奉献精神和仁爱之心是很难坚持下去。现在很多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有8年制的本硕博连读,如果中途发现自己不适合当医生怎么办?即使是转行,也不得不考虑时间成本,哪有那么容易。如今学医的学生想进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没有博士文凭恐怕是不行的,还得是名校,就这样也不一定进的去。即使复旦交大的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想进上海的三甲医院门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进个社区医院。如果不是本硕博连读的博士,读完本科再考研的话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得需要接受10或11年的医学教育,那时候大多都在30岁左右了。

所以看似光鲜的职业其实都没有那么简单,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专业的指导,没有目标的盲目报考给我们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现在很多家长和考生在高考报考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训练,实际上是很“无知”的。这种“无知”一方面是对高考报考应该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流程的“无知”,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这种无知状态的“无知”。尽管考生和家长在高考报考面前无知,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思路,很多考生和家长有自己的明确的思路和“理论体系”,但这种思路和“理论体系”并不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并一定都符合高考报考科学流程。绝大数的家长和考生的思路和“理论体系”都是基于他们不完全的职业经验、知识体系和人生经历。可以说几乎很少有家长是专门研究高考报考的,当他们在指导考生报考的时候很少能跳出自己职业和人生经历的局限,他们的判断都是基于自己职业、人生经历和周围环境的认识所得出的经验。而这种经验是不完全、不可靠的,因此很难在高考报考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带有强烈的主观烙印。

高中老师的主要精力大多放在教学上,很少会拿出时间去专门研究报考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行业、大学、专业的研究很难到位,并不能将高考报考与考生未来的学业规划乃至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很好的结合起来,他们的经验多是来自往年他们的学生选了什么专业和报了哪个学校。

考生自己更不用说了,整天“三点一线”的埋头苦读,很少有学生去思考以后的职业规划问题,他们大多整天想着怎样考高分,抱着先考上大学再说的态度,他们有限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是更加的不可靠。除了一少部分的考生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大多数考生他们对大学以及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大多很理想化。

高考报考是关系到每一个考生一生命运的重大决策,尽管它不能决定考生的命运,但毫不夸张的说,高考报考的不同选择都会对考生的命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会伴随着考生的一生。

因此,风险的控制是我们在高考报考时应该首先考虑的,而科学化的报考决策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很多家长和老师对科学化的高考报考决策不以为意,特别是受过一定的教育并且自己混的还不错的所谓的“成功人士”更是对自己的能力盲目的自信,这些人对考生的影响会更大,一般他们都会要求考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报考。还有一些人当年高考报考时也没有什么规划,甚至报考时的错误,误打误撞进入某个行业或领域,碰上了某些贵人,自己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成功。但这只能说是上大学给自己带来的收益,这里面包含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机遇和自己的好运气,但绝对不能因此否定高考报考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高考报考失误的话,肯定会带来损失,但这种损失有时候是隐性的,属于机会成本,并不一定不马上显现。况且有时候我们很难对隐形的机会成本进行评估,难以评估并不代表着没有损失。高考报考失误造成的损失如果比较小的话是大学的学习受到影响,如果是大的话可能影响到整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幸福,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着很多次的选择,尤其是关键的几次选择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高考报考、求职、结婚等。每一步都要尽量走好,如果一步走错可能以后步步落后,每错一步都要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纠错,纠错的过程本身也是很痛苦的,人生的幸福会受到重大影响。高考报考成功,人生就会成功和幸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决定人生幸福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可能在高考报考之后才到来,它们对人生的影响可能也远远大于高考报考。高考报考的成功不是人生成功的充分条件,但高考报考的失误的影响有的短时间可以消除,有的可能会伴随着人的一生。

中国有2000多所大学,1000多个本专科专业,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对这么多的院校和专业进行研究。科学化的高考报考要对考生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还要给考生提够关于地区、院校、专业、行业、职业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专业高考报考指导师的干预和帮助,最终形成最后的报考方案,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科学化的高考报考绝对不是出分数后再开始仓促填志愿。填志愿只是高考报考的最后的一步,然而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把之前的准备工作全都省掉了。填报志愿就好比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篮球场上的关键一投,没有平常的积累,仅仅期待关键时刻奇迹发生,那只能看运气了。有人开玩笑说,每年高考报考失误的考生多于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虽然两者没有可比性,但的确反映了目前高考报考的现状。如果考生和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个高考报考问题的严重性,提前做好准备,我想很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教育的问题太复杂了,我无意批判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但目前我们的中学教育除一些大城市外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学教育还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分数、能力的战术教育为主,而以提高学生选择能力为目标的战略教育却严重缺失。重战术而轻视战略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成绩很突出,但是很方向迷茫,这种迷茫在学生考入大学和走入社会后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有的会更加突出。

尽管现在不少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低年级先不分专业,允许考生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申请转专业,但转专业也并是那么容易的,会设置很多门槛。目前我国大学都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还是形式大于实质,很多问题必须在进入大学前就得想明白,否则面对是该保研、考研、出国留学还是工作的时候照样还是迷茫和无助。

高考报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很多领域和学科,属于战略学,本质上是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又从属于我们的人生规划,它是动态的,是根据高考报考的实际问题不断发展的。

每一个考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一个个标准件。高考报考问题也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问题,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高考报考的底线原则是不犯错、不落榜,最终目标是让考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管现在阶层是如何固化,“读书无用论”“学历贬值”的观点如何盛行,高考依然是许多有梦想的年轻人特别是寒门子弟改变自己的有效途径。面对高考报考的选择,希望家长和考生们未雨绸缪,不要让高考报考毁了孩子的一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