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读书古代文化

企鹅帝国史

2017-05-14  本文已影响66人  就像以往

一口气读完吴晓波的这本《腾讯传》,引人入胜。

关于中美互联网基因的差异

“中国互联网没有经历早期的非商业阶段,一开始就是一个资本的舞台,所以互联网本身的民主性、非中心性在中国从来没有被广泛关注过”

关于高层决策制度

腾讯的决策会议制度,和我目前公司有些相似,只是更加疯狂。

“腾讯的总办会制度:两周一次,5位创始人加各核心业务部门主管共10-12人,直到2013年腾讯总员工超过2万,总办也不超过16人。总办会是核心决策会议,马化腾要求所有与会者不管多忙都务必参加,从上午10点到凌晨2-3点,因此是一种非常考验体力的马拉松会议。”

“Pony喜欢长会,每个议题都不先表态,听每个人的态度和意见。总办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协议都是12点以后才做出的,因为到那个时候大家都太疲劳了,常常有人大喊太困了,太困了,快点定下来吧,然后就把一些事情定下来了。”

不只是要有形式感,而且是确实落实重要决策。

关于组织架构

1.产品经理制

提到的不多,但已经很明确。腾讯最早的工程师文化与产品经理制的融合,据说始于QQ秀,QQ秀之前主要产品出自马化腾及工程师团队,QQ秀源于“闲职”的产品经理刘成敏在观察其他产品时借鉴商业化方案而来,大获成功,从而形成产品经理制。通过产品经理调研竞品,吸收其他产品优势并与自身产品结合的产物,成为了腾讯扭转局面的好棋。

“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 成为了腾讯内部不成文的规定。这一规定无形中形成了“赛马制度”,我们将看到,后来为腾讯带来众多“意外”的创新,如QQ空间、QQ游戏乃至微信,都不是顶层规划的结果,而是来自各业务单元的独立作业。

2.适应形式调整组织架构
公司的组织架构是根据公司战略制定的。如05年腾讯新战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在线生活服务”

2005之前,腾讯业务部门切分为研发R线和市场M线。2005年随着“前方项目越来越多,后方研发挤成一团”,需求打架影响正常运转。拆分为5个业务线,3个服务支持部门。主要表现是每条线都由研发、市场、运营的组合形成,形成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在总结MSN落败最大的问题,就是MSN的组织架构,在国内的市场、研发都是单独向总部汇报,研发部是为微软全球服务的,国内MSN需求响应太慢。

  1. 执行力
    “未来5年腾讯最大的挑战就是执行力。市场怎么样,大家都看得见,但不一定都拿得住。通过完善指标体系和组织结构来保证压力传导,通过严格考核和末位淘汰制留住好的人才。”

人才观、产品观

1.后发优势

“后发是最稳妥的方案” -- 马化腾

后发其实并不是优势,我觉得是由于腾讯超强的微创新能力,让后发成为腾讯的优势,主要需求已被验证,细微之处见真章。大附件邮箱、QQ秀、QQ游戏莫不如是。

2.让产品获得口碑
马化腾对产品总是了如指掌,简单总结:
一是和普通用户一样,每天使用。

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你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二是勤收集问题,形成“10/100/1000法则”: 每月10个用户调研,看100个用户博客,1000个用户体验反馈。

一个产品的流行要看用户口碑,看用户自发增长的分界线,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界限,推广就没有意义。-- 张小龙

3.产品经理要技术背景吗?
这个应该是PM圈里嚼烂的话题,书中有涉及几个case:
马化腾:“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支持的,我们希望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最好是由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人员晋升而来” ,从马化腾、张小龙的背景看都是程序员出身。

从自己经验看,技术背景无疑对逻辑理解、可行性以及研发沟通上带来很大的优势,但也可能会束缚天马行空的思路。产品经理也需要团队,不同类型的人互补。
张小龙:“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未来

“谁能定格一座正在爆发的火山”

2017年微信小程序袭来,附近的小程序可能让新美大颤抖;扫码开车让共享车为微信打工。看朋友圈,继续呼吁重仓腾讯股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