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人生超链接?
古典老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人生超链接”。他说,人生更像是一个网,可能看到某个地方有一个超链接,你点进去之后发现什么都没有,但也有可能你一点,就会跃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里去。人的这一辈子的重大决策比如跟谁结婚、在哪工作、留在哪个城市、跟谁创业等,往往是超链接偶发事件,而不是规划出来的。因此,一个人要持续地让自己暴露在可能性和超链接之下,才有机会让那些可能的东西涌入你的生活。
斯坦福大学教授 Mark Granovetter曾经提出一个“弱关系”理论,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
其实,我们发现,弱关系通常就是人生超链接。
因此,人生超链接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连接各种各样的“弱关系”。
而今天我要跟你介绍的这位主人公,对此颇有心得,他不断打开人生超链接,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从一个工科男变身为福布斯专栏作家,从一个程序员进阶为知乎大V,从一个普通人从0到1创立了个人品牌,并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大V们的人脉中枢,实现了人生的惊人跃迁。
这个人的名字叫贺嘉。
1、贺嘉何许人也?
贺嘉,腾讯云布道师,TEDxzhuhai策展人,FT中文网与虎嗅撰稿人,曾经为长江商学院CEO10班授课,并辅导明星王凯、柳岩、邹市明的演讲;担任全国最大公益组织孵化器恩派的传播顾问,广东电台财经频道客座嘉宾;同时受邀多次作为深圳文博会、中科院可穿戴学术会议主讲嘉宾;为深圳腾讯总部中高层提供TEDx演讲方面培训;与雷锋网合作为300多位智能硬件领域CEO、CXO讲课;腾讯云小程序教程作者……
当我上周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刚刚接受罗辑思维的邀请,去给一帮得到的讲师提供TED演讲方面的培训。
他说,北京做演讲培训的人肯定很多,为什么罗辑思维要从深圳大老远把他请过去呢?
想想也是,罗辑思维是中国最牛逼的知识服务供应商,他们找人总是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
或许我们不知道个中究竟,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贺嘉本身的份量!
贺嘉在辅导邹市明、柳岩演讲2、贺嘉的“跨界创新”实验:TEDxzhuhai与深圳大V聚会
贺嘉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或许他天生就是一个连接者。
贺嘉在深圳做了一件事,就是和一些大V联合发起深圳大V聚会,一般每月举办一次。
但正如他本人所言,这个聚会已经远远超出了深圳的范畴,几乎发展成为珠三角大V聚会,因为每次参与的嘉宾已经远远不止深圳的大V。
聚会的发起人之一、著名知识管理者专家萧秋水在她的微信文章中提到,深圳大V聚会的参与者,是知乎或微信、微博粉丝超过一万的大V,门槛其实不高,不过参与者往往都是十几万粉、几十几百万粉,而且领域多样,所以聚会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这个聚会的发起人,除了贺嘉、萧秋水,还有飞鱼船长以及倪修智律师。
深圳大V聚会其实,在深圳大V聚会之前,贺嘉就已经做了一件跨界创新的事儿,那就是TEDxzhuhai。
打开TEDxzhuhai的微博,首页看得到一行介绍的文字:
广东珠海市首个城市级TEDx团队,致力于通过演讲形式的跨领域分享会,促进本地社区的创造性思考。
TEDxzhuhai通常一年举办一次年度大会,每一次都是千人左右的规模。
2016年的年度主题是“2026”,邀请到的演讲嘉宾包括现在牛逼哄哄的得到专栏作家熊太行,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前创新工场投资总监陈悦天,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裁张延,爱范儿电商事业部总经理、80后作家邱雷,知乎大V11万关注者知名答主、优酷土豆自频道学院市场经理Lydia等等。
TEDxzhuhai大会“2026”吸引了来自全国29个城市的近1000位观众,门票10天内售罄,最远的观众专程从沈阳飞过来。
2015年的年度主题是“创新的焦虑”,演讲嘉宾包括世界级钢琴家孔祥东,商业科技媒体虎嗅网联合创始人、COO蔡钰,畅销书《增长黑客》作者、二次元动漫项目“高能贩”联合创始人、产品总监范冰,社会创新项目“bottle dream”发起人、co-working space 一起开工社区发起人、福布斯2015年评选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阿菜等等。
而创办这样的活动,并非一帆风顺,贺嘉也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原初的TEDxTangjiabay(珠海有个唐家湾)升级为城市级的活动TEDxzhuhai,贺嘉也随之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蜕变。
对此,他在写自己的一篇文章《如何成长为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当中,有过稍微详细的记载,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延伸阅读。
我问贺嘉,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
他说是TEDxzhuhai,这让他完成了从工程师向社会人的转型。
从TEDxzhuhai到深圳大V聚会,你看到的是相同的套路,延续的是相同的基因,这就是跨界创新。
3、贺嘉的自我修炼
贺嘉的跨界创新功夫是如何炼成的呢?
贺嘉早期的职业经历是一个工程师,在一家国字头大银行,从事安全和运维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发发邮件,检查一下这里、那里,基本上一个高中生就可以胜任”、“写报告、调整报告和excel表的格式”。贺嘉对此评价,长期以往,“你这个人就养废了”。
于是,不甘寂寞的贺嘉,花了三年时间学习技术架构、设计架构相关的知识,并应用到日常技术工作中,同时在这三年的业务时间组织TEDxzhuhai,也因此成为香港卫视的顾问、虎嗅与FT中文网的专栏作者,一度给鹅厂的总监们授过小班课,并因此跳槽到鹅厂从事腾讯云布道师这个角色。
而这种技术布道师,既需要有技术背景,也需要有传播背景,贺嘉正好两者兼顾。
贺嘉举办的是跨界创新的活动,而他本人,也是通过跨界创新在进行自我修炼。在贺嘉那里,从普通变得不普通的心法,就是跨界创新。
而跨界创新,实际上就是李笑来眼中的“多维度竞争”。按照李笑来的定义,摆脱平庸的方法,就是“多维度”竞争。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学习了编程就多了一个工程师,学习了演讲就多了一个市场部经理,学习了概率统计就多了一个数据分析师,因此,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
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我们在前面贺嘉转投鹅厂的故事上,看到的正是他所具备的多维度竞争力,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长板很长很长。
贺嘉在总结自己之所以能做成TEDxzhuhai时也提到,“比我懂公益的不如我懂传播,比我懂传播的不如我懂公益”。
后来,在从事腾讯云布道师这个角色的时候,他又用三个月的时间将自己打造成了10000+关注的知乎大V,成为知乎最快拿到优秀回答者标识的答主,通过仅仅11个问题,就拿到了互联网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这里用到的同样是多维度竞争力,懂技术的不一定如贺嘉般懂传播,懂传播的又不一定比贺嘉般懂技术。
我们来总结一下,贺嘉有技术的维度,有传播的维度,有公益的维度,有演讲的维度,有写作的维度……
如何才能做到如贺嘉般多维度竞争呢?
实际上正如李叫兽所说,任何事情的背后必有道理。
我们需要找到那个“道理”。
而贺嘉的这种“道理”,就是他口口声声强调的“套路”,或者可以叫做“凡事必有套路”。
而这种套路,在李笑来的操作系统里面,就是“方法论”。李笑来说,
我笃信“进步”这件事是有“方法论”的——任何领域的任何进步都有方法论。
不仅一切事情都有方法论,甚至连方法也有方法论。
我不太愿意使用“逆袭”这个词,我宁愿使用“所有普通人的成长方法论”这样朴素的陈述。
生活也好,人生也罢,都一样,总是有方法活得更好。
贺嘉也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他关于在知乎上如何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也总结出了几个探求的问题:
回答怎样的问题容易带来关注?
怎样回答可以建立与他人的差异?
怎么样形成自己的回答的风格?
怎么样的回答风格容易获得编辑的推荐?
通过这样的提问,贺嘉不断寻找隐藏在表象之后的“套路”。
贺嘉指出,正是基于这些套路的学习和探索,加上自己的一些实验,导致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成为知乎大V。
他甚至说,我想之后我们能变多NB,大致和我能对于不同事情的规律想的多明白有关。
当我请教他如何做好自己的荔枝FM时,他同样使用了“套路”,他向我提出几个问题:
荔枝FM的规则?
什么内容会被推荐?推荐规则是什么?
荔枝FM总部在哪里?运营是谁?
最近的运营重点?
什么栏目会被扶持?
运营节点?(比如双11)
……
你看,这种“套路”是不是蕴含着一种别样的味道。
这种味道就是,如果你用一种方式重复你自己,你得到的不可能是新的?
当我按照原来的固定的做法做荔枝FM节目的时候,我不可能从播放量一两百提升到播放量过千次、过万次。除非,我不断向自己提出“贺嘉式的问题”。
任何事情必有套路。
刻意练习不是天天重复练习,而是不断在“套路”上进行练习,我们寻找套路、建立套路、实践套路、调整套路,从而不断找到属于自己的套路。
贺嘉问我,年薪10万的人和年薪100万的人,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肯定是有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甚至是两个物种的不同,两个世界的不同。
当然,这种不同,正如贺嘉所说,不是努力、时间差异,而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套路,只是有的套路价值10万,有的套路价值100万,有的套路价值更多。
因此,我们要从“结果”层面去倒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有效。“结果”好,说明你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结果”不好,说明你的思维方式有问题,你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当贺嘉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词:反思。
贺嘉所谓的倒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就是“反思”这个动作所要干的事情吗?
做事的逻辑:观(想法)——为(行为)——得(结果)
反思的逻辑:得(结果)——为(行为)——观(想法)
因此,如何调整思维方式,如何发现套路,找到自己的套路,这背后的方法就是反思,至少反思是一个极其有用的方法。
这正是李笑来说的“甚至连方法也有方法论”的一个例证。
4、跨界创新的思考
贺嘉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做:跨界创新(kuajie123)。
“跨界创新”这四个字其实也正是贺嘉能够打开人生超链接的根本所在。
在一篇他描写自己的文章当中,他这样写到:
进入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想跳槽?
是个小透明,想要快速成长起来?
不擅长表达自己,想要建立个人品牌?
这些坑我都经历过,而帮助我爬出这些坑的方法,叫跨界创新。
跨界创新,正是贺嘉同学不断精进迭代的秘密武器。
那你可能要问了,跨界创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跨界创新呢?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跨界。
很多人以为跨界就是混搭,但是按照罗振宇的观点,跨界实际上就是创造社会新分工。
罗振宇在混沌大学的一次培训当中提出,人类社会变化的总方向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分工越来越细,一切新工具的出现,都促进了更细致的分工。所以,未来不是跨界混搭,一定是更加精细的分工和专业。
因此,从这个角度去观察,跨界的真正含义是创造新分工和新连接,跨界不是说你在两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都很强,而是说你将两个或多个方面进行整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分工。
因此,跨界是一种连接,将不同的领域连接起来,长成一种新的样子。这其中,“连接再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以生物繁衍来做比喻的话,跨界的结果是你生成了新的遗传体,这就好像男女结合后,生成了新的人类孩童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贺嘉创造的新分工就是“连接者”,他所发挥的就是“连接器”的角色。
其次,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创新?
按照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的观点,创新是在非连续性之间搭建连续性的桥梁。
这句话有点绕,简单讲,举个例子,从苹果电脑到iPhone,到iTunes,到iPod,到iPad,这种从一个管道跳到另一个管道,从一个结构转到另一个结构,就是在非连续性之间搭建连续性的桥梁,这就是创新。
乔布斯有没有解决功能手机的问题?没有。但是他让功能手机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了。
Elon Musk有没有解决传统汽车的问题,没有,但传统汽车的问题也变得无关紧要了。
真正的创新家不在已有的结构里解题,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才是创新。
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创新呢?如何才能在非连续性之间建立连续性呢?
根据李善友教授的观点,方法在于四个字:组合进化。
什么是组合进化?本体的分离与重组就是组合进化。
但这句话也有点绕,举个例子,人类繁衍实际上是男人的DNA和女人的DNA各取一半然后再重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婴儿,这种DNA的分离与重组就是组合进化。
这种在非连续性之间搭建连续性的桥梁,这种组合进化,这种分离与重组,实际上也是在建立一种“连接”,将不同的东西连接起来,“再造”成一种新的存在。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跨界和创新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跨界和创新都是本体、底层的一种新连接,这种连接导致好像打开了超链接一样,最终跃迁到了新的世界,演化成了新的分工和新的存在体。
那连接的是什么呢?
连接的是人、信息和信任,是为“连接三要素”。
而这其中的每一种要素,实际上都是一种超链接媒介。
因此,跨界创新就是一种通过不断自我迭代,连接人、信息、信任,从而实现持续进化的过程。
对于个体如此,对于组织也是如此。
跨界创新,表面上连接的是人和信息,实际上连接的是信任。
贺嘉对此有着独到的洞察和认知,他说,未来世界,信任很值钱。
贺嘉说,无论是最近的给得到的讲师上课,还是之前给长江商学院CEO10班授课、给福布斯写文章,都是基于一种连接,基于一种信任。
他说,纵观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很多事情很偶然,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源于必然。
这种必然就是“连接”的必然,打开超链接后的必然。
因此,贺嘉将跨界创新作为自己的人生经营哲学,并将这种哲学与自我修炼天然地结合起来,成为个体进化的新渠道、新套路,最终成就了贺嘉,也成就了更多的跟贺嘉连接的人。
跟贺嘉一起发起深圳大V聚会的萧秋水说,朋友圈里,如果多几个(像贺嘉)这样的人,你就会发现,人脉会成为活水,而不是一层不变的圈子。她还说,怎么去发掘贺嘉这样的人、拥有这样的人脉中枢?
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微信公众号关注他、留意他给的福利、通过在行约见他,用各种方式建立起彼此的连接,从陌生变亲近。展现你的实力,让他注意到你、信赖你,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为你整合资源。
p.s.文中图片来自贺嘉公众号跨界创新(kuajie123)、在行平台等以及网络;部分文字直接引用了贺嘉公众号的文章。
我是虚舟,一个“和今天做朋友”的人。或许你一直想和时间做朋友,但和时间做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今天”做朋友。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今天“。
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有今天、今天、今天、今天、今天、今天、今天、今天……
这不是狡辩,这是一种真相,因为只有今天。有本事你活到昨天试试,有本事你活在明天试试,你只能活在今天。而活在今天,“和今天做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每日走流程”,每日坚持一个或多个主动且有规律性的例行活动。在我,则为“每天三件事”(每日练习、每日反思、每日分享)。
2017,我在搞事,我们一起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