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可以有不在乎他/她人的评价的勇气
关于孤独的治愈,几乎所有的心理流派都认可:关系治愈孤独。就像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你为什么可以有不在乎他/她人的评价的勇气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社交软件都有评论和点赞的功能?因为它可以保留用户,增加用户的活跃度。
那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利用了人的天性,在人们点赞和评论的过程中这些功能淋漓尽致地满足了人们被关注或对喜欢事物的表达欲望。
从反面来讲,人天生有着被他人关注和认可的欲望。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自己,很正常。可如果我们的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迎合他人,这便出现了问题。
首先需要承认,几乎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都十分的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可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我们都经历了从占比更多的“本我”转向“自我”的阶段。
而“本我”是一个十足的“以自我为心”的“我”,这是婴儿时期发展出来的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我们以为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我就是好的,我的感觉也是对的,所有人都是服务我的。
那时我们作为婴儿什么也不懂,也没有太多的认知来认识自己,所以遵循着“本我”的“快乐原则”,跟着自己的欲望走即可。
可随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逐渐拉长,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社会的定义。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成为了社会中的人,开始与纯碎的“本我”分道扬镳,发展出“自我”去适应这个社会,去接受这个社会的现实,被它约束。
作为“社会中的人”来讲,主动地适应社会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在处理“本我”与“自我”的过程中,出现了“副产品”--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一定是我出现了什么问题。
因为我们的转变速度太慢,还处在“婴儿”的后阶段。导致我们太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于是我们的“自我”失衡,心中便有了矛盾。
此刻,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想表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不是桀骜也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而是有很多客观的原因,那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与你无关。
一是,如果他人的评价没有在深程度了解你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评价是不客观的。对于你没有实质的帮助,你听信他人的评价而要改变自己的前提是他人要先了解你,况且做出改变的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看不清评价背后的证据,如何会有做出改变的认知呢。
二是,评价者的言语只是他与自己的相处方式投射到了你身上,是他对于自己的要求反映到你的事件上,与你无关,为什么要花脑细胞去在意呢。
例如,实习时候,有一次我交一份文件给财务的姐姐,她当时在接电话并长久未挂断,由于交文件前打过电话,所以我放到她桌子上后去忙别的事情了。
刚回到办公室,她电话过来劈头盖脸:“你把文件放我桌上,人就走了,什么意思?你有尊重人吗?”我当时愣了一秒“我真没这个意思,看你在忙。”
我知道那一刻她的感受是真切的,即使我这样解释,也无济于事。但我需要因此而被贴上她的评论吗--我不尊重人。
没有,因为这是她与自己的相处方式,她需要无时无刻维护着自己的人格,也许是她的“小自我”曾经受到伤害,所以她变得敏感起来,然后我成了“羊羔”。
不同的成长环境,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十分的不同,所以没有必要生活在别人的标准下,更多的时候,对于他人的评价,换一角度看,你会觉得有意思,因为你看到了在他们的标准下你是怎样的,更有趣的是,你可以看见他人是怎么的对待自己,如果他对自己苛刻,那么他对于他人也是苛刻的。
对于他人的看法、评价,如果不是很好的朋友,有时左耳进右耳出,静静倾听即可,这样自己也不会徒增那么多的内心冲突。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明辨是非、一味的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因为我们有时候我们也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里需要提到归因理论,即人们对于事情的解释风格。
人们总是有着利己偏好的解释,成功时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失败时则归罪于外界。但这都不是理性的看待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面对一件事,就事论事,综合分析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客观分析。
希望每一个人可以很好的平衡“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我”。在了解这个社会的玩法后由“自我”踱步到“超我”,然后带着“本我”--“Follow Your Heart ”。
你开心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