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自己变成蠢货
看完《清醒思考的艺术》,就会接着看《明智行动的艺术》,明智行动和清醒思考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其实还是关于思维误区的,作者又列出了另外52中思维误区,然而这些思维的误区并不都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存在许多关联。
这两本书,虽然不能让我们变的更加聪明,也不大可能让我们拜托这些心理弱点,但总能给我们启发,减慢我们变蠢的速度。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五点思考:
一.否定理论思维
这本书的前言部分倒是让我收获很大,作者在这里说明了写作本书的重要思维方法“否定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排除法”,考试的时候做选择题,四选一,排除三个不正确的,留下哪个就是正确的。
虽然生活没那么简单,但使用这种否定思维,总能让我们更好的得到答案。
你问你一个女生,“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她通常会说“我也不知道”。
但如果你问她“你讨厌什么样的男生?”这时候,她可能就会列出“邋遢、傲慢、暴脾气”等,等她说完,你心中也就知道答案了。
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问下自己“什么不该做”,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否定理论思维与逆向思维有点类似,当我们问“为什么”时,再思考下“为什么不”。
二.平均的终结
假设你与另外49名乘客一起乘坐一辆公交车。车在某一站停下来,马云上车了,请问:这辆车上所有人的平均财产会增加多少个百分百比?假设,这50名乘客每人都是50万,这时马云的加入,使总资产增加了1800亿,公交车上的人均财产变成了35亿,每人提升7000倍。
我国每年各大省会城市都会出炉人均收入排行榜,绝大多数人看了之后,就会感叹“拖了家乡的后退”。
如果一匹马想淌过平均1米深的河流,它会成功吗?也许你会觉得1米并不算深,应该能过去。可事实上,它很有可能被困其中。因为这条河也许大部分地方只有几厘米,但在某个位置却有近10米。
生活中,我们总是喜爱用平均数,来判断一个事务的价值,却没有注意到平均数掩盖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很多时候还是致命的。
当你看到一些平均数的时候,一定要警惕。
三.学会打脸
我们往往对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也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与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有点类似。
我们有证明自己,“我是对的,我是强的”心理需求。
瑞典心理学家曾给参加试验的人快速的展示两张人物照片,要他们说出更喜欢哪一张,然后心理学家把照片拿到近处让他解释原因,在拿近的过程中迅速的调换照片让实验者没有发觉,但大多数实验者还是很具体的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更喜欢某张照片。
我们自己的内心,会为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找一个合理解释。
当有人与我们的观点不一致时,我们首先会觉得对方是缺乏足够的信息,于是喋喋不休的要说服对方;然后可能还会觉得对方头脑逻辑不清晰,骂对方傻逼;甚至怀疑对方持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是因为他有什么利益和阴谋,故意为之。
太过相信自己,那么清醒过来的一刻可能会非常的残忍。
因此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情,学会打脸,勇于打脸,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人在任何一个阶段的认知都是有限的。
四.克服嫉妒
一个农民发现一盏神灯,他碰触神灯之后,一个精灵出现,答应满足他一个愿望,这个农民想了一会儿说,“我的邻居有一头牛,而我没有,我希望我邻居的牛死掉”。
我们每个人都跟这个农民一样,有过类似的心历,比如:同事获得优秀,升职加薪,而自己却没有,于是就产生了之中感情:嫉妒。
基督教中,嫉妒列为七宗罪之一,也是人类在进化中,被写入基因的品性。
虽然积极的、轻微的嫉妒能让自己奋进、努力,但更多时候,会使自己在卑鄙虚伪的内心情感中挣扎,并带来不好的人际关系。
嫉妒源于同一领域的竞争,嫉妒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够得着的人身上,够不着的只能羡慕和崇拜。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嫉妒心理是具有等级性的。只有处于同一竞争领域的两个竞争者才会有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
一个男子的多个配偶之间,一个女子的多个追求者之间,一个职位的两个竞争者之间,为了争取考试排名第一的同班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一竞争领域的且经常接触的两个人之间往往爆发激烈的嫉妒心理。
人只会嫉妒与自己处于同一竞争领域的表现比自己强的人,而不会嫉妒处于与自己不在一个领域的人,也不会嫉妒同一竞争领域里表现比自己弱的人。
周瑜嫉妒诸葛亮是由于诸葛亮和他同处一个领域并且能力比他强;周瑜不嫉妒刘备、曹操、孙权,由于他们不在同一竞争领域。
白雪公主被后母皇后嫉妒,由于在竞争谁的容貌更美这一领域里白雪公主比后母皇后更漂亮。
克服嫉妒只有两个方法,但都不容易做到。
第一,停止与其他人比较
我们通常会不自然的与别人比,尤其是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对比,想要克服还需转移注意力,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过去对比。
第二,建立自己的王国
不要总想着弥补自己的缺点,应该努力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把它打造到极致,在这个领域建立以自己主导的圈子,无论大小,做这个圈子的国王。
五.注重实践
你会选择一位读了一千本医书但从来没动过刀子的医生给你做手术吗?还是选择意味做过上千次手术,但没读过医书的医生?
我们都直到,知识有两种类型,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和非语言表述的知识。
一个来自书本,一个来自实践。
从小我们就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最近大家又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的体验能让你更加自信,并更加成功。
这么多相互矛盾的道理,每天都充斥在我们身边,如何直到哪个适合自己,如何找到那种分寸感,如何把握“度”,唯有去实践,去试错。
看了很多读书的技巧、高效阅读的方法、快速阅读的理论、如何阅读一本书,然而你很少读书,学那些知识又有何用。
害怕犯错,其实犯错是难免的,别人走过的坑即使你读到了,自己没有踩过仍然无法体会。
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然是,实践,犯错,学习,实践,犯错,学习.....
因此,重要的知识都在实践中。
最后,引用查理芒格的一句话:
“对于生活,我们追求朴素,一切从简: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我们从来不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