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古人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达到了吗?

2021-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泠之屋

从文景之治到大唐盛世,再到康乾盛世,有史官正式记录历史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史,能数得上盛世的寥寥无几。两千多年可以说是血和泪书写的。在长期的半饥饿状态中生存的人们,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天天吃饱肚子。由此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就包含了人们最高的企盼,可能几代人都未必赶得上。

太平盛世应该是什么样子?《水浒传》在开头描述的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

孔子把人世间分为三个世道,他当时所处的乱世,达到小康的升平世,达到大同的太平世,孔子毕生的追求就是要把天下改造成太平世,这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按这样的分界,这两千多年的历史就都是乱世了。

汉朝就没有对天下太平提出这么高的要求,要实现大同世界确实太乌托邦了。《汉书·食货志》 用余粮去衡量何为太平。果然是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才是天大的事情。年画上、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大鲤鱼,还不是祖先们期待年年有余的强烈心声的遗迹吗?国人对吃饭异乎寻常地热衷,还不是因为世世代代饿出来的?

我们看看古人对天下太平是怎么定义的。古人认为三年丰收才能余一年的粮,攒下三年的余粮叫“登”,也就是五谷丰登了,这个需要连续九年的丰收。然后进一步,两个“登”叫“平”,三个“登”才能算“泰平”。天下太平要整整27年风调雨顺呀!再进一步,连续的太平盛世叫做“承平”。

这九年的余粮,没有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支持,不知道会怎么消化。但我这是瞎操心了,毕竟整部历史翻下来也遇不到几次。现代社会余粮已不成问题,或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句笑话了。现在不是吃饱肚子的问题,而是如何控制饮食,如何不吃饱肚子的问题了。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用饮食折磨了我们两千多年后,现在用相反的方式还是拿着饮食折磨我们。

不论如何,饮食已不是我们生存的主要因素,民不再以食为天了。所以我们对太平盛世的定义可能不应再用余粮来衡量,可能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像孔子一样大同天下。当然,这就是相当复杂的社会学专业性的问题了,我也没兴趣深入。

我们就按古人的标准看看现代社会能否达标?

掐指一算,我们确实是生活在太平盛世无疑,但承平盛世还达不到,但也快了吧!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欣慰,比起我们的祖先,我们绝对是幸运儿。历史上哪一个时代会有人像我一样吃一块肉还要自责的!

参考《汉书·食货志》 "三考黜陟,余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