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注重关系 孩子会自然进步
父母注重关系
孩子会自然进步
不少家长读了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
结果读得越多越糟糕,
跟孩子的关系搞得像仇敌似的。
其实,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长自己观察出来的,而不是孩子自身真正存在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ed3a31ad037d1cf4.jpg)
很多家长习惯于研究教育理论,
用理论的眼光观察孩子,
于是觉得孩子这里有问题,那里也有隐患。
如果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眼睛”
比喻为“黑屋子里一支微弱的蜡烛”,
只能看见被家长的关注所照亮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
01
家长习惯于用固化的思维方式观察孩子
在长期的亲子关系研究中发现,家长总是习惯于用三种思维方式来评价孩子的行为:
一是直线性思维方式。
简单地将孩子与别的孩子对比,“为什么隔壁的孩子行,你不行?”
或是将孩子与书上的描述对比:“为什么你总也达不到好孩子的标准?”
这种评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感觉被父母的评价修正、扭曲,不能自由成长。
二是因果不明的思维方式。
看不清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把可能是结果造成的表象,看成是事情的原因。
比如有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与表现,
一旦出现偏差就说:“都是因为你成绩不好、表现不佳,家庭才不和睦。”而实际上,孩子的表现可能正是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后果。
三是复杂性思维方式。
将孩子的某些行为或性格扩大化,
并与将来可能出现的状况挂钩。
有些家长认为淘气的孩子可能会变成坏孩子,
说谎的孩子就是品行不好。
这就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了定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33c808d1472c0fde.jpg)
而实际上,往往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现实,
因为担心本身就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
并逐渐地变成了现实。
还有的家长,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懂事,
试图教导孩子采用更多的正确行为方式,
而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使他们蔑视权威。
家长越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
孩子越不听话。
02
关系大于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
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
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关系大于教育”——
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
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
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
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如果更注重关系,孩子会自然地进步。
从根本上说,实在的改变是在日常关系中,
而教育理论只是帮父母认清一些东西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2b8d40a90b3125f1.jpg)
遇到很多的个案,
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
亲子关系却非常糟糕,
其中一些教育家教育别人头头是道,
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行。
“正是因为太重视教育了,
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
这就像一个团队,如果人际关系良好,
团队就会充满朝气、有活力,
能做到十分的,孩子能做到十二分。
而不良关系的结果是,
家长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03
父母需要把钱币翻过来多看看孩子的两面
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缺点,
喜欢从反面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建议这样的家长,
多从“资源取向”上看问题,而不是“问题取向”。
“问题取向”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
总能看到好事背后的坏事,
比如孩子成绩好,
马上联想到会不会滋生骄傲情绪。
而“资源取向”则把问题看成资源,
总能看出负面背后的正面。
比如孩子爱打架,从问题取向出发,
就容易将其视为不良行为加以训斥,
而如果从资源取向出发,
将这种攻击性引导到被社会文化所标定、认同的方式去转变,比如从学校的竞技比赛、将来的事业竞争方面来看,那也许就是另一种局面。
其实孩子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
比如早恋、人际冲突等,都不是大事。
家长如果把这些看成日常情况来处理,
淡化问题,就更能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
应当告诉孩子,
这些问题、缺点只是一小部分,
他还有很大一部分好的方面。
这就把孩子眼中的大问题变成局部问题,
孩子就容易从事件中走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d8c6b3a932c47967.jpg)
04
给孩子一个好的假定,不要误读他的“动力”
比如,
有些青春期的男生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敌意,
并把这种力量转向家庭,
比如砸东西、推搡父母等。
看上去是爸爸妈妈受伤,
而实际上孩子受伤更深。
内疚感与负罪感会一直跟随着他,
将来走上社会,可能更容易卷入暴力。
作为家长,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应当暂停,
各自保留观点,不要陷入纠缠。
建议家长不要从孩子的阶段性爆发行为中推出恶劣后果,而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假定:
他是不是在学校不高兴?是什么情绪困扰了他?
那么,家长对孩子愤怒、失望的感觉就会有所改变,孩子也会感受到家长的体谅,
从破坏性情绪中走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8e2e8c6be3053cee.jpg)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想惩罚他;
一种是认为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
是的,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必须允许他犯那个年龄的错误。心理学的“挫折理论”讲述的就是这个古老的命题: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听话的乖孩子,
心理学上则重视孩子的“动力”,
动力弱的孩子不容易犯错,但也不易成功;
动力强的孩子容易犯错,但也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