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观后感读书读书志

记一次与历史的“0距离”接触

2016-08-31  本文已影响24人  圆脸小猴子

以“地图”作为描绘历史更迭的线索,实在不能再恰当。历史的发展总与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和互动形影不离,发展和变化伴随着对已知世界轮廓的不断修正日臻完善,像布罗顿自己所述,“地理学和年代学是历史的双眼”,借由地图实现时间和空间在视觉上的统一,将历史发展通过肉眼可识别的视觉信息的变化直观形象的呈现。各个章节的叙述相对独立但遵循着时间脉络,将人类从古至今在茫茫宇宙中孤独的“上下求索”的经历、发现与改变在一幅幅地图的变化中进行演绎。对于派系繁多的哲学理论、眼花缭乱的宗教冲突、高深莫测的政治斗争,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在情感上与这些冰冷严肃的“男性”话题天然绝缘。然而对待本书却让我暂时放下了这种自我设限。古希腊建立的科学精神与秩序、宗教统治与改革的矛盾纷争、新大陆的发现对世界的震动、麦哲伦在全球贸易背景下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的形成、预言了无休止的冲突和战争的地缘政治……完全没有印象中老生常谈式的刻板,即使是并不十分热衷这类话题的人,也能在其中找到发现“新大陆”的乐趣。读罢每章末一节带有哲学意味的品评,再回头看章首庄严凝练的标题,似乎重新理解了看上去再普通不过几个字眼的质地和重量。读书的过程十分愉快,整本书不乏作者模拟当事人心理的有趣视角和让人欲罢不能的冷幽默,带着西方人独特的俏皮的小情绪与无伤大雅的牢骚,让这部历史书充满勃勃的生机与灵动。

以地理的视角解读世界和历史的尝试从开头托勒密的时代崭露头角,在此后的11个章节中一发不可收拾。从托勒密时代洒下了一张“用抽象的天文学、几何学定理和对经纬度测量的网,向杂乱无章的外在世界施以几何学秩序”开始,每一幅地图(不论在它们的时代获得怎样无尚的推崇与荣誉,抑或如伊德里西一样被彻底抛弃)都用当时的科学与记号再现了塑造那些传奇地图的时代们的模样。站在今时今日的地球上,对历史的分析和想象本就难逃作者本身所怀立场与偏见的摆布,尽管有些章节听上去略显夸张,却给我们在今天以“后见之明”的视角还原历史中种种微妙的关联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探讨无数地图的制作者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后知后觉”的影响。布罗顿像一个孜孜不倦的侦探,细致耐心的挖掘深埋于历史晦暗不明、纠缠交错、混沌难辨进程中的真实,尽管“在任何一幅世界地图诞生的历史时刻,我们发现的不是关于根源的不可动摇的证据,而是不同的故事、地图和传统在争鸣”。然而还原真实在这里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历史中那些令人着迷的意外与巧合,美妙的思考与发现,无时不展现出的冲突和妥协,统统没有一丝保留的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从“博学之士将天文学、星相学和宇宙学的神秘智慧融入他们制作的地图中”的时代,到发展出繁复庞杂的科学分支的今天,历史学、地理学、宇宙学再也不是听上去充满学究气的古板名词,不铺陈说教、不装腔作势,不是封闭单一、高不可及、仅供瞻仰的“科学”,不是放置在蒙尘书架上古董,而是流动绵延的,动听而亲切,无不包含着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伟大的思考和实践。历史从未像现在这样离我那么近,而我所身处的今天的世界,挂在从未也不会止息的滚滚车轮上,也终将成为未来世界眼中的样子。如果说制作一部“包罗万象、事无巨细的值得信任的地图(集)”终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就像将多元、复杂的世界简化成一些列永恒的真理一样),那么在线上地图无孔不入的今天,作为“可能知道迷路是什么含义的最后一代人”,快乐的接受这个“不完备”,或许可以遥想一下未来《?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d��j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