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名自称“老师”的中年女子地铁上威胁别人让座。虽然事情后来有反转,但当时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还是狠狠难过了一下,甚至有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可能是几重身份的重合。
“中年女子”本身是个中性词,但这个词在标题中被特别拎出来说时,即具备了一种年龄嫌弃感——都一把年纪了,还造什么造? 仿佛“中年女子”就应该是隐忍、退居光后的角色。中年女子,既非少女,不能以撒娇的方式求助,又非老者,不能奢望他人“敬重”。所以当“中年女子”礼貌地询问对方年轻人是否可以给孩子让座时,非但没有得到帮助、理解、或者干脆的拒绝、甚至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一句询问换来的是不断的“反道德绑架”弹簧式语言输出。而这位中年女子到底没有消化掉这些弹出来的戾气很重的言语。或许让她气愤的并不是年轻人没让座,而是他们得理不饶人、咄咄逼人、不尊重人的气焰。这种气焰一经点燃,在狭小拥挤的地铁上、在匆匆赶路的人群中就很容易被传染、被引爆。于是,女子全然忘记了“中年'内涵,开始反弹放更狠的话,开始“倒数五个数”,并自爆了自己的“老师”身份。被这种浮躁的情绪成功侵蚀。
“老师”其实应该是个敬词。但好像每次一出现在新闻上,准没好事。好像任何不好的事,只要是老师干的,都成了大家可以群起而唾之的大事。民众对“老师”的敬仰可以转化成对老师的苛求。犹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厕所遇到自己老师的尴尬和难过——老师居然还拉屎! 只是这位老师当时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那种场合之下,还要自爆老师身份。本想道德治人,却先给对方递上一根可以“道德绑架”自己的绳。可能是出于“老师”的职业使命感?或者说纯粹就是一种“职业病”? 看不惯的事情总想去说几句,凡事都喜欢跟人讲道理,总试图让所有人都按自己所习惯的标准格式去看问题......没办法,当老师久了,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好为人师的“劲”,何况还是个中年老师。
老师的职业病——咽炎、颈椎、腰间盘、结节......这些都是身体上的,疼痛自知。但还有些是内在行为习惯上的,很多时候全然不自知。比如你去菜场买菜,总有人会问“你是老师吧?”。当我看到退休老爸经常在家里各大群里发些励志视频、学习视频、人生感悟文档、视频(快餐时代,视频太多,又有几个会认真点进去看?),看到老爸在朋友圈里给每个熟人发的动态一本正经认真点评时,我都忍不住感慨——孙老师,别那么认真啊。我笑老爸的职业病是退了休都不褪色,却浑然不知自己的病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病”,是在我们县端午举办第一届龙舟赛的时候。这可是我们这个小县城的大事。挤不进现场,我就挤到网上看直播。看到网上很多吐槽时,我心里着急得很。毕竟网络直播面对的是全国观众。小县城第一届的大型赛事肯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有几个人老带节奏把聚焦点放在不好的地方,而完全看不见赛事筹备的不容易,看不见家乡的改变、看不见龙舟赛的精神力量。多寒心! 想到这,原本沉默的我也在直播对话框里打起字来—— 试图带带节奏,让大家看到家乡美。甚至最后还打出了“端午看龙舟赛,看的是团队精神,地方志、民族魂。”这样的大句子。过了一会,有个人默默跟了一句:“但这里,大家只看热闹。” 这句话突然就点醒我了。我才意识到我估计已是职业病重度患者了。
想想,其实每个人对于生活的感悟都不一样,没有对错。又何必强求他人站我所认为正确的角度看问题。世界足够大,会给每个人一个位置。不管大家以怎样的姿态,立着, 站着,坐着,躺着,卧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而生活本就是千姿百态。让别人成别人,让我成为我,相互尊重,各自为安。
人到中年,你要想开。老师,你要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