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之一
第一章 时间之尺
在和伙伴约定共读这本书之前,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想从书里学到什么?如何把学到的落实到实践之中?
之前,读书通常很随性,拿起来就看,放下了就忘,书读了不少,看得见的改变却不是很多。所以,想拿这本书作为突破,好好琢磨读书的正确姿势。
首先,我是被书名吸引的,因为很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至于何为厉害,却未曾清晰定义。作者采铜指出,厉害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他很独特,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他不盲从,在潮流面前能保持独立思考;
他精研至少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的造诣远超绝大多数人;
他有很强的“自知力”,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能成就什么;
他总是在行动。
对照这四条,我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好在我还有时间。
谈到时间,就引出了本书的第一章——时间之尺。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关于时间,作者提出了几个思考的维度,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对待时间的态度
你是茫然、焦灼、无助、随意,还是投机?有没有更好的对待时间的态度?
作者引用民国大学问家梁漱溟先生的两个字——郑重,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想来,以此态度对待时间,投入多少,自然会有报偿。反思自己对待时间的态度,经历过茫然、焦虑、散漫和随意,渐渐在不惑之年,开始有了郑重之心,瞻前顾后,知一切皆系今日,唯有努力。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了平衡时间观的理念,即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在生活中,享受闲暇,不必考虑未来,转而采用享乐主义视角。在自处或与家人团聚时,则采用积极过去视角,回顾过往的美好,激发内心的感恩。同时,尽量觉知和避免消极过去和宿命论这两种负面作用明显的视角。
这种分类并给予命名的认知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根据生活中的具体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
其次,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
远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考虑具体情境,以及做事情的具体方法。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而生活中很多的问题来自于“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不一致所导致的冲突。
最典型的是拖延症,“远期未来”有个抽象且意义重大的目标,比如“完成博士论文,拿到博士学位”,而“近期未来”则遇到了实际的阻碍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比如阻碍是实验结果不理想,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是看电影、打游戏。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采铜建议了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之前,我制定过自己的五年计划,总觉得目标太大太空,对于能否实现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而在做一年计划时,感觉更加清晰,每条目标都很具体,也更有信心去实现。
即便行动力很强,在处理远期未来的目标时也会出现问题,比如只顾低头拉车,腾不出时间做对未来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或是很容易被现实束缚了想象力,不敢突破既有限制。
因此,要想办法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愿意放弃眼前的诱惑,转而为未来付出行动。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提高逃避的成本,做好环境的隔离。
事实上,一旦认识到问题所在,方法总是可以想出来的,不妨对自己狠一点。关键还是只有清晰的愿景才能引发强烈的意愿,并能够在远期和近期之间不断调整平衡,做出切实的探索和努力。
第三,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未来和过去只是头脑的产物,唯有当下才能被我们把握。合理利用时间意味着选择在当下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该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呢?
一是看当下收益的大小,一是看收益的半衰期。这两个角度组合成四个象限,帮助我们针对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判断。
长半衰期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可以传递,因此我们要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与其追热点关心八卦,不如多读经典,因为所谓的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要想在浮躁的时代沉心静气,就要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收益”的信息模式,主动过滤泡沫信息。
第四,时间的“快”与“慢”
时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提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
与其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不如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具体说来,工作的时候要快,而生活要慢。
怎么个慢法?方法很多,比如找一把公园的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每天抽一点时间,静静地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等等。
第五,时间的“深”与“浅”
调整好时间的快与慢的同时,还要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找到并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
作者之所以把时间放在第一章来谈论,是因为事业和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我自己一直是个时间规划性比较差的人,要么过分紧张,要么过分松弛,总是找不好平衡和节奏。具体表现为有一段时间特别拼命,每天写文章到很晚,有一段时间又特别松弛,懒懒散散,要写的文章一拖再拖。以前觉得这是习惯问题,读完本章内容,发现更多是认识问题。
对于时间,缺少清晰准确的认知,没有相应的方法论,就很容易被感觉左右。
回味本章内容,有两点很受益,一是“不要重复地抓起沙子”,要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而收益半衰期的概念让我更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选择。二是关于时间“快”与“慢”的节奏转换,也让我这个总在感叹时间不够用的人豁然开朗。
比起学习具体的方法,作者如何思考和架构这章的主题,让我更感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惊叹于作者的旁征博引,简练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大量的信息,每一条都可以作为通往新知的线索,作者显然有着极大的阅读量,以及很强的思考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