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马可路,重温历史情

2022-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蓝宁读书室

最早知道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是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当故事讲给我们听的。说一个外国商人来到中国,待了很多年,走了很多城市,最后发了大财,回到了故乡。具体的细节不记得了,只记得是一个外国人,挣了很多钱,让我非常羡慕。从此,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后来,看各种介绍马可·波罗的书籍,才知道这个人的大致情况。如今再看“地理星球”系列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又唤起了我内心久违的悸动。

对于一个宅女来说,能出门旅游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何况是在古代那种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和环境又很恶劣的情况下,能远离家乡长途跋涉去一个个陌生的国度,那更是非常了不起的。

作为一本给孩子看的历史地理图书,《马可·波罗游记》非常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作者在序言中用倒叙的方法,把场景设置到了监狱中,用作家鲁斯提契洛与马可·波罗的对话引出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大名鼎鼎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怎么会入狱呢?他在狱中做了什么?这和他的旅行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疑问,故事正式展开。

马可·波罗出身于商贾世家,父亲和叔叔都是旅行家、商人,他们的旅行见闻深深影响了他。1271年,马可·波罗和他的家人一起经历重重磨难,最终到达遥远的东方——中国。他在中国留居17年之久,游遍大半个中国。他细心观察一路上的地理面貌、风土人情都一一记在脑海里,并在回国后和大作家一起完成了记载他游踪的《马可·波罗游记》。

跟随马可·波罗的脚步,我们能从他启程和回程的路线中看到一条西方对东方的探索之路。他们从当时的威尼斯出发,经地中海,耶路撒冷,两河流域,卢特沙漠,伊朗边境,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路经戈壁,终于到达了遥远的东方——中国。回程的时候,走海路,从杭州经福州、泉州出海,过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涉过阿拉伯海,过霍尔木兹,克尔曼,最终回到威尼斯,几乎是一个圆。有人说,这充分验证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书中配以马可·波罗路线图,历史故事、人文风貌与地图一一对应,让漫长的旅途浓缩在纸页的方寸间,变得立体可感。文中还用眉批的形式对书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让孩子把平时抽象的地名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历史地理融为一体。

书中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再现了忽必烈统治期间,中国的繁荣富庶,让我们油然而生自豪感。那时候的中国真的是地大物博,文化发达,是一个高度开放融合的国家。初到大都,马可·波罗就被元世祖忽必烈的宫殿震撼住了:闪闪发光的柱子,雕刻着缠绕着的金龙纹案。墙壁也是金光熠熠。花园里有喷泉和溪流,还有麋鹿和梅花鹿。万人狩猎的场景盛大而热烈,美食丰富可口。马可·波罗在这里学会了中国的语言,还被皇帝派到各地去巡视,越过秦岭,到达四川,来到了长江。随后的十几年间,他走遍了元世祖的整个王国:干旱的北方、湿热的南方,还看到了各国来的使臣,见识到了他们带来的奇珍异宝。那时候,中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币,各方面都很先进,这不仅让马可·波罗觉得赞叹,也让西方国家的人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马可·波罗游记上。他对东方的描述大大刺激了西方探索东方的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同时,这对孩子了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也是非常有益的。

同为“地理星球”系列,我们还可以把马可·波罗的游记和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对照着阅读,培养孩子的思辨精神。同是旅游探索,洪堡和马可的经历有和很多相似点:两个人的旅程都有家庭的赞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旅途中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们都用顽强不屈的精神挺了过来;虽然困难重重,但最终他们都回到家乡,整理出了自己的历险,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收获了人们的尊敬。不同之处也很多:洪堡是以一个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出发的,有丰富的自然知识储备,目的是考察自然科学。马可是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启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他们的路线不同,马可·波罗是从西到东,洪堡是从欧洲到美洲;两个人的侧重点不同,马可侧重于风土人情,商业价值;洪堡更看重动物、植物以及矿产的分布和特点,等等。这种种的相同和不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比较两位旅行家的贡献及探索的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本书的内容,认识两个伟大的人物。

跟随马可·波罗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沙漠的风光,强盗的凶悍,高原的艰险,中国的风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风云。读完这本书,那个伟大的旅行家也穿越时间的重重迷雾,以一个崭新的姿态站立在我们面前,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