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2015 GWAS 抗性 加性 + 上位

2020-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董八七

Zhang J, Singh A, Mueller DS,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d epistasis studies unravel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udden death syndrome resistance in soybean. The Plant Journal, 2015, 84(6): 1124–1136. DOI: 10.1111/tpj.13069.

大豆是世界范围内种植的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由黄腐镰刀菌(Fusarium virguliforme)引起的大豆猝死综合征(sudden death syndrome,SDS)是大豆产量限制性病害之一。然而,SDS抗性的遗传基础,尤其是上位性互作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豆SDS抗性的遗传结构,利用来自大豆snp50k Illumina Infinium BeadChip的214份种质和31914个snp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和上位性研究。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点鉴定出12个与SDS抗性相关的位点和12个SNP-SNP相互作用。这些加性和上位性基因座共同解释了24-52%的表型变异。抗病基因、发病相关基因、几丁质和伤口反应基因在峰值SNP附近被鉴定,包括应激诱导受体样激酶基因1(SIK1),该基因由性状相关的SNP定位,编码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质。我们报告,考虑上位性效应后,由已识别的基因座解释的表型变异比例可能会大大提高。本研究表明,在大豆SDS抗性育种中,利用标记辅助和基因组选择的方法,考虑上位性效应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豆根系防御SDS病原菌的模型。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豆SDS抗性的分子机制为通过基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的育种策略提高大豆SDS抗性提供了遗传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