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大宋官场六起六落,领导东京汴梁保卫战,为南宋的中兴打下了基础

2022-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若森知道

北宋后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攻灭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随即举兵南侵,北宋人民惨遭蹂躏。北宋自开国施行的重文轻武的国体,造就了一批只会舞文弄墨的文臣当权,他们只会唱太平、歌昌盛,面对国破家亡的险恶局面,他们只能割地赔款、卑躬屈膝的迎合金国的傲慢无礼,在文臣为主的朝廷上议和派、投降派占了上风。

眼看大宋江山不保,也有一些有民族义愤与爱国之情的官员站了出来,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行列中,我们熟知的岳飞、韩世忠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讲这位文官出身的抗金英雄,他宦海沉浮,六起六落,组织领导了东京汴梁保卫战,为南宋的中兴打下了基础,他就是南宋四名臣之一,李纲。

李纲,字伯纪,生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其父亲为李夔,早年间与吕惠卿抵御西夏有功,官至龙图阁待制、京西南路安抚使。因耳濡目染,使得日后作为文官的李纲也有了领兵治军的才能。不过与父亲不同,李纲走的是科举登科的道路。与那个年代无数的读书人一样,李纲寒窗苦读,并成为了政和二年(1112)的进士。考取功名后的第三年,李纲便官至监察御史,同领权殿中侍御史。

李纲是江南人,是大家族。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李纲继承了父亲的精明能干、胆略气魄,这为他的坚决抗金种下了优良的基因。

他刚入仕途便直升中央,可见其能力过人。但是他本性率直、刚正不阿,尤其是他的主战倾向,他多次因直呈时政利弊,引来朝中要员不满。入朝不久,因京师洪水,李纲上疏谏言朝廷需要重视内外问题。昏聩的宋徽宗认为他这个建议不合时宜,把他贬到了现在的福建沙县做个税务。

不过身为一介进士,不可能就这样默默无闻。1125年,被贬十年之后,宋徽宗一纸诏令把他调回京城任太常少卿。谁能料到,这个被贬多年之后回朝的官员,将在不久之后挽救赵宋一次。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卫汴梁,击退金兵。

此时的李纲身任太常少卿,没有参与国家决策的权力,回到京城的第二年冬天,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率领东路六万人剑指东京汴梁。徽宗吓坏了,主和派大臣建议徽宗弃都南逃。在紧要关头,李纲挺身而出,上书让徽宗退位,宋钦宗赵桓继位。对于危急的形势来说,这无疑是一剂猛药,而这个看似惊世骇俗的建议,暗藏了李纲高超的政治智慧。

一方面,如若让徽宗以皇帝的身份逃避责任,汴梁城将视同被拱手相让,必将人心尽丧,士气低迷。但如若赵桓继位,新任的皇帝为巩固统治,稳定人心,则会选择改弦更张,保卫汴梁的形势将柳暗花明。

另一方面,如果赵桓在李纲的建议下继位,则李纲可以凭借“定策之功”,取得最高领导人的信任,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主导抗金大计。

果然,宣和七年十二月徽宗禅位,钦宗继位。虽然钦宗继承了其父贪生怕死的性格,却也给予了李纲充分的信任,不仅在李纲的再三劝阻下放弃了逃跑的打算,还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负责汴梁的防御。

靖康元年(1127)正月,金军兵临汴梁城下,在李纲组织防御之下,金军一筹莫展,久攻不下,而勤王部队也在陆续支援,形势逐渐扭转。

而此时,宋钦宗开始了种种乖张的举措。他先是不顾李纲的反对,一律应允了金军要求割地、赔款等苛刻的议和条件。而后勤王军集聚汴梁城下,金军选择退军后,宋钦宗却又出尔反尔,转投降为冒险,不顾李纲及种师道稳扎稳打的策略,反而采纳姚平仲的偷袭方案。姚平仲为了抢功劳,率步骑万人贸然袭击金军。结果偷袭不成,反中埋伏而被全歼,他自己也害怕担责而跑路了。消息传到汴梁,在文武百官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主和派找到了罢免李纲的理由,声讨他的奏疏向雪花一样飘向钦宗案前。无意抵抗的钦宗也把主动出击的罪责推给李纲和姚平仲。他一边同意了与金人议和、一边再次将李纲罢免。就这样眼见金军将要撤回北方,宋廷又亲自打开家门,引狼入室。

意想不到的是,李纲被撤职之后,汴梁的百姓不干了。太学生陈东拉着自己几百个同学一起走上街头上书请愿,紧接着,几乎整个开封的百姓都参与进来。刚好下朝回来的主和派宰相李邦彦经过人群,受到了一顿臭鸡蛋小石子的招呼,还有几十个宦官被愤怒的群众打死。后来是种师道出面,加上宋钦宗愿意恢复李纲的职位,他们才肯罢休。

虽然李纲被短暂地复职,但主和派在金军撤退不久后,依旧轻易地找了个借口贬退李纲。李纲前脚刚走,金军后脚就来。靖康元年六月,距离上一次撤军不到半年的时间,金军再次兵分两路南下汴梁。当所谓的主和派大臣的伎俩不再奏效时,宋钦宗想起了李纲。可惜的是,当宋廷重启李纲的消息传到长沙时,汴梁已被攻破,徽钦二帝被俘北上。

徽宗第九子、时任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作为唯一幸免的皇子,无力挽回这一局势,坐视二帝被俘,并于同年五月,在南京应天府举行登基大典,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在贬谪路上的李纲收到了赵构的手札,李纲重新振作精神,将抗金恢复的中兴之业寄托在新皇帝身上。

他再次上任之后,提出了许多重整朝政的建议。一开始,他提到如何稳定南宋局面、如何保住汴梁、设置纵深防御等等,赵构还非常有兴趣。可等他说到惩治主和官员、策划北伐,赵构便神色黯淡。李纲终于明白了,这个皇帝只想偏安一隅。

很快,朝中主和派又开始对李纲不断刁难。仅仅主政75天,他就遭到弹劾,被贬去海南。

李纲下课后,南宋兵败如山倒,赵构经历了最为灰暗的岁月,好在“中兴四将”这时候发挥了作用,逐渐将战局挽转,才有了南宋的中兴。

李纲罢相之后,过了一年多才被允许返回福建家中。1132年,朝廷又将他派去湖南一带平寇。总而言之,朝廷不想让他再接触关于边防的任何事务。但从未消沉,而是时刻关注时政的李纲不断上书高宗,劝他放弃苟且偷安之心,要力图实现宋室中兴,可是高宗君臣完全听不进去。

曾经几乎一手挽救赵宋于危难之际的功臣,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真可谓令人唏嘘。而对朝廷一再失望的李纲,最终隐居福州。

李纲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只能贯注在诗词之中,他的词作是南渡词人中的杰出代表。以文为词,大气豪放。读来令人感触颇深,比如下面这首词便足以流传千古,震撼人心: 

《苏武令》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

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

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李纲自此之后再也没有起用过。壮志难酬,晚年的李纲在一首诗中抒发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愤懑:

回头睇中原,郡国半沙漠。 

犬羊污宫殿,蛇豕穴城郭。

畴能挽天河,一洗氛祲恶。

我生多艰虞,久矣衰病作。

也许是哀恸过度,也许是积劳成疾,在一次祭奠胞弟之后,李纲便一病不起。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一代名臣就这样撒手人寰,享年58岁。李纲逝世后高宗竟然没有赐予他谥号,可见其对李纲的嫌忌有多深。李纲死后50年,孝宗赠给其“忠定”的谥号,算是给了他一个名分。

李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才能傲视同侪;在大厦将倾的时候,他是最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终其一生不能得到重用。试想一下,如果重用他,他能否力挽狂澜杜绝靖康之耻?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想了解更多人文历史,诗词歌赋,请关注各大平台“若森知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