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人与人的温度|荐书
16个手艺人以作者“米松大叔”独创的“听写体”方式,讲述他们自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莜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和筐篮、打造农具和鱼钩、制作海船和江船的过程、技法和人生。
这些手艺人最年轻的也在60岁以上,他们或许是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虽然制作的都是些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生产用品,绝对谈不上如何高雅和昂贵,却一定能够吸引你唤起对那些手作物件的喜爱之情。
这些精巧的手艺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朴素而宝贵的记忆也将无处安放。
“米松大叔”用自己的接近半生,走遍中国、日本,探寻散落在村落、海岛的传统手艺人,听他们讲述从来未曾谈起的、也是从前赖以生存的技艺,“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盐野米松也藉自身之力,很大程度保护了这些古老的手艺。
在手艺人的讲述里,可以读到很多让你眼前一亮、可以一以贯之的简单哲理,比如,建堂盖塔不单单是锯割木料的尺寸,还要依照他们的特性取材。“建寺庙的时候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整合木头的癖性就是整合工匠自己的心”,了解木头的个性,再了解和你一起工作的人的个性,才是一个好的匠领。
你会惊叹于大自然的力量和前人的智慧,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很好地运用素材的特性,制作出精巧、耐久性强的好品质的东西。
在用线芭蕉的茎拉丝织布时,染料都在芭蕉田的周围找。橡树和米储树的皮是很好的染料,放一把田里的泥来媒染,泥巴就是媒染剂,因为含铁。蔻娄的根可以染出茶色,芜库邑可以染出黄色。
在编织笼筐时,用枫树的皮编笼筐,封边用的是槭树条,拐弯的地方要用樱树皮,其它部位用弯竹,两侧用藤蔓皮。
无论是木盆、鱼钩、农具,都可以让匠人们按照喜好来打造,可以调整和改造农具的角度、长度和重量,每一件农具都是这样合着自己的手和身体定做,但是随着打铁作坊的消失,这种量身定做的形式也越来越少了。人们不得不从那些模样相同的工具中挑选适合自己用的,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身体去适应工具。
所有售卖出去的物件也是手艺人提供终身修复的,而现在,一次性工业化生产出的产品无论在产量、售价、周期都要远远胜过这些手工艺品,旧时的修修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也就没有了,选择修补远不如重新购买来的更快和更省钱。
手艺人的满生活当然充满乐趣,从养护原材料,到按季节采摘,到坐在山谷或海边的作坊里,用带着记忆的手填满时间和记忆。一位编织老伯伯这样讲:采乌樟树的藤蔓时,要到松林的深处,砍蔓条的时候,会踩到松茸菇,用荷叶包起来,放在地炉的炭灰里蒸烤,然后用它下酒,味道真是鲜美极了。
在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便捷和轻松时,只是相隔了这几十年,就再也看不到一个物件,从材料、到制作的一个完整过程,看不到它来到柜台前背后的故事和目光,也所以,偶尔看到这样的旧时光,就像在一个傍晚,看到窗角透进来的不那么刺目却冶丽异常的光芒,让你忍不住探出手,想留住那一定暖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