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去哪儿玩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几天,总有即将出行的人问我,今年去哪儿旅行?我都大大方方地回答,还没有定下来。不是敷衍,而是想去的地方太多,似乎哪儿都值得一去,而我又不想在选择中耗费我太多的精力。所以去哪儿不去哪儿,都是下定出行决心前那几天,根据天气和心情,临时做出的决定。
今年依旧,我会在某个合适的时候,听从内心感觉的指引。虽然每次都会跟团出行,但我习惯于在决定上不能死板,不能早早用框子般或者钉子般的文字计划将出行计划牢牢固定在心底,而是给自己留下自由出行的选择空间,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说出行是蓄谋已久的,那么我的蓄谋已久,只是粗略的想法,具体到时间点展开实际行动却是随心而动,后者延续前者,却不为前者机械性铆定,主打的就是一个随机随性。
平常在工作的闲暇时间,我也喜欢和同事朋友们八卦,但我热衷的是八卦各地的风土人情。我没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尽管我很渴望深入地了解那一个个陌生角落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风情。有时候,当双脚不能真实踏上那些城市的土地和踏遍那些山水丛林,当眼睛不能将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活生生风物收入眼底,就是用耳朵听一听,展开想象在脑子里联想一下,也算见识得到了增长。但长见识这种事,是需要付出经济成本,精力成本,和情感成本的。比如"百闻不如一见",就是先动情感成本,然后催动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听别人津津乐道讲得多了,不知不觉就入了心,私底下就会产生一种渴望,和以前积攒下的许许多多渴望汇集在一起,一遇到时机,它们就像惊蛰的虫子一样,开始蠢蠢欲动。而我们在决定出行前的那几日,不定就即兴选了哪一个。还是那么句话,吸引我去的地方太多了,我只能一个一个去寻访,像收集宝物似地将它们陆陆续续收入囊中。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多去些地方。
同事或朋友偶尔也会讲起我足迹踏过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城市和景区,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暗暗感到兴奋,就像提起我的某个故人,熟悉感、亲切感油然而生。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与我们有过交集的人,有过交集的城市,有过交集的风景,总是会给我们留下些不一样的感受和印象。我去过的城市,我拜访过的人,我见过的风景,每当别人在我面前提起他们的时候,我即使嘴巴不说什么,心里也在盼望着对方能说说这个人这个城市或者这里的风景。我熟知的有印象的部分,我会悄悄与他(她)共鸣,我不熟悉的没听说过的部分,我会像一个求知欲强的孩子,心存十足的好奇,希望对方说的再多一点,就像发现了熟人身上我所不知道的某些特色某些亮点,我希望对这些路过我生命中的人,城市和景物,有更全面的了解。每次在对方绘声绘色的补充中,那人那城那景,会变得更真实更生动更深刻。
这会儿如果有人问我,今年去哪儿玩。我还是会告诉他(她),我不知道!我只能告诉他(她),看情况——许多因素合在一起构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