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会和观众
2023-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上海乐乐妈
如题,只是一个借喻,出自中科院院士褚君浩的访谈。
褚院士从小对物理情有独钟,高考的时候物理满分,但由于语文没及格,只能将就去了上师大物理系。但他只纠结了一小会就想通了。因为他觉得专业是重要的,就好比他已经置身于交响音乐会会堂,而学校的排名高低只是暂时决定了观众席的座位而已,并不能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作品的赏析能力。所以,后来他发奋图强,也放弃了赴美全额奖学金的丰厚机会,终成为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
我曾经以为,其实现在还是下意识地认为学校的排名很重要,包括家人也是一直是这种观点。于是当我由于所谓的粗心与985高校失之交臂后,十多年来都走不出来。
在211高校中拼命学习,每年争取最高奖学金,即使毕业时评上了优秀毕业生,也对母校没有过多的情感。
毕业后工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欢,也就这样蹉跎了十数载。
我的前半生也许过分追求均衡,忽略了自己能力的发展;对于工作方向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所谓的名校情结也只不过是酸葡萄心理而已。
但真的时光倒流,我能像其他考上名校的同学那样发奋图强么?也真的不好说,性格确实一定程度上决定命运。
现在辅导孩子作业,有时候会火冒三丈,其实或许是考上名校的压力在作祟。但孩子真正擅长什么,应该在哪方面进行努力,我似乎有点思路但也确实焦虑。
褚院士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关注成绩还不如关注兴趣和习惯。培养孩子在某个领域进行专注,并能尽可能有一技之长,也好过未来的碌碌无为。
名校确实重要,但如果实在无法企及,倒不如做一条小池塘的大鱼,或许更加适合。毕竟名校的光辉有时也很刺人,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