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第六章读书笔记
第六章 危机和新的起点
一、危机
存在主义哲学的非连续性生活的另一种形式是危机。
1、危机的概念及类型。
人们通常把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又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性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
危机不仅会产生于每个人的私生活中,而且也会出现于人类的各种组织和社团的社会生活中。比如不仅在患病过程中会产生危机,其他还有诸如精神领域的发展危机、成熟危机、信仰危机、婚姻危机等等,在社会领域则有经济危机、政府危机、国家和平稳定局面的危机等等。只要是由于无法摆脱的麻烦而中断了日常生活进程的都属于危机。人们感到不能将正常生活继续下去,感到正常生活受到毁灭的威胁,认为自己被将掉入无底深渊。
2、危机的特性。
(1)危机也是人作出决断的时刻,但危机经过努力可以制止其发展为灾难,人们可以因此开始新的生活。
危机是人作出最后决断的关键时刻。威胁在任何时候都会变成灾难。疾病危机是导致死亡,婚姻危机将造成离婚,经济危机会引起全面崩溃等等。但是,这些灾难经过最大的努力,也是可以制止的。在后重新开始的生活就会轻松些。人们在经过澄清和净化后开始新的生活。
(2)存在主义认为,人只要生存者,任何时候都会处于危机之中,危机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往往把它视为令人遗憾的偶然事件,也就是说,尽管危机令人忧虑的中断,或者威胁人们正常的生活,但认为这种干扰是偶然的,必然并非必然是生活的一部分;认为危机大多来自外部,只要予以充分注意是可以避免的。当人们尽管十分小心,但危机还是出现时,因为必须尝试减弱其作用,应尽快排除他。
从纯启迪学意义上提出危机是否必然属于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它在人类生活中是否具有一种完全明确的功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问题又回到存在主义哲学上来了,因为人们也可对它那鲜明的生存的概念下这样的定义:人只要生存着,任何时候都会出于危机之中。如果说这种激烈的提法可能有些言过其实,如果说在重大的危机之间还可能存在着连续发展的空间,那么人们可以从中推测,这种具有合理功能的危机必然属于生活的一部分。
3、危机的意义:人只有通过危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亦即获得一个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状态。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危机无处不在,我们只有坚定地渡过危机,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之后成熟起来。
于是也许会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论断:那些类似植物生长的有机体发展的观念对人类生活是有益而无害的。(就是按照内在规律的教育,是连续性的教育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是没有抉择的生活,没有人的存在感?)人只有通过危机——基本上没有其他途径——只有通过这种最大的威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亦即获得一个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状态。
只有这样,人才能获为真正合乎道德的人。因为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即使是在青春期表现得最突出的那种成熟危机也不是令人遗憾的伴生现象,而是与以成熟的过程必然的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人除了坚定地度过困扰人的危机以外就不能获得内在的独立性。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但是在人生中不仅仅存在着出现危机然后克服之的某种年龄阶段。而且在人的一生中的各种时候都可能出现各种危机。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危机。
4、危机的教育意义。
如果说危机从属于人的本质,如果说它对人们自我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它们?由于危机具有有益的作用,教育者是否应该有意识的去处罚他呢?
(1)危机不可有意识地去触发它。
每一种危机都是由命运安排的。
就此而言,教育作为一种“故意的行为”,它有着一条无法逾越的界限。
(2)但是如果危机来自内部,它威胁到青年人的生活,就要求教育者正确地帮助年轻人摆脱它。然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对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教育者不能用安慰性的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他必须帮助年轻人明确认识危机的含义,全力承担责任,不回避危机,直到危机得到圆满的解决。(《草房子》中桑桑遇到疾病的危机,在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前,温幼菊给予桑桑的故事、歌谣、语言的鼓励使得他渡过了这一危机,承担起对世界最后的热爱。)
还要指出的是,一种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围要比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广泛得多,教育者必须把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事情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在教育行动中加以推敲,即使取代原有的安排也在所不惜。(也就是说,当教育者面对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的事情(比如心理危机、成熟危机等出现的时候,教育者要能勇敢的选择后者,以人的长远发展为主。)
个人总结:存在主义哲学的非连续性生活的另一种形式是危机。人们通常把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又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性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它是人们无法摆脱的麻烦,让人们感到正常生活受到毁灭的威胁,认为自己被将掉入无底深渊。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要生存者,任何时候都会处于危机之中,危机是生活的一部分。危机也是人作出决断的时刻,但危机经过努力可以制止其发展为灾难,人们可以因此开始新的生活。
人只有通过危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亦即获得一个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状态。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危机无处不在,我们只有坚定地渡过危机,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之后成熟起来。
对教育者而言,危机不可有意识地去触发它。每一种危机都是由命运安排的。但是如果危机来自内部,它威胁到青年人的生活,就要求教育者正确地帮助年轻人摆脱它。教育者要对对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不能用安慰性的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他必须帮助年轻人明确认识危机的含义,全力承担责任,不回避危机,直到危机得到圆满的解决。
教育者必须把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事情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在教育行动中加以推敲,即使取代原有的安排也在所不惜。
二、新的起点
1、危机开创新的起点。
可以把危机理解为开创新起点的机会,危机越严重,渡过危机的决心越大,危机后的一种重新开始的清新感越酣畅。所以神话故事中经常寓意深长的谈及再生。(此处想起桑桑的重生)
总而言之,人们应该从生活可能重新开始来看待人的一生。可以终止那种过时的、不合适的发展,借助新对力量重新开始生活。这一迄今的教育理论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它却具有根本的意义。人似乎不可能保持在一个水平上或者持续的向前发展,他的生活更多地由于习性和疲乏而被“损耗”,由此而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状态。一般来说,落后于对自身的要求乃是人的本质。因此,始终不断地需要一个新的起点,以便摆脱这种衰退状态。
2、面对危机重新振作的方式:自我觉察和告诫或激发
在不同的思想深度都会发生这一现象。经常有这种情况,他自己觉察到失控,于是很吃惊,马上“鼓起劲来”,以更大地热情重新投入。但也经常有相反的情况,尤其是幼儿,他无以自己力量纠偏,必须借助外部的推动力,特别是教育者的干预,比如对他提出告诫,激发他的意志力。告诫和激发是一种教育措施,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其作用。人的发展经常由于障碍和偏离,或者普遍地由于人的弱点而中断或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借助外部的推动使中断的发展重新走向正规。一个人借助自身的力量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只要一有衰退的危险,就需要他人不断地给予告诫并激发其意志力。
这种推动力常常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光有外部推力还不够。这时就必然会爆发一场深刻的危机,从而把人类从不合适的存在中解脱出来。
(比如细马因为遭遇语言的困难而面临辍学的危机,他因此而逃避,甚至想回到原来的家,后来受二爷那次教他学游泳的事件的激发,他感受到了他们对他的爱,于是选择留下并承担起这个家。杜小康,原本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是父亲生意破产,他也被迫辍学,他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能通过养鸭子重新回到正轨,回到学校,继续他的学业甚至他的班长职务,过着优厚的与众不同的日子。然而,家庭的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眼看能产很多鸭蛋能给他家的红门带来兴旺的鸭子吃了别人家的鱼苗被全部扣压!这一场深刻的危机,让杜小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危机,他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坦然地计划起未来的生活。)
3、新的起点不是简单地恢复中断的发展,而是对不合适的生活加以批判分析,恢复到没有被扭曲的完美本性上去。(杜小康的完美本性是什么?是善,是积极向上的美。)
但这种新的起点不是简单的恢复中断的发展,而是要求对迄今不合适的生活加以批判分析,恢复会被抛弃的良好的开端。从普通人类学理论可以推测,这种向非本意的状况消沉,并非简单地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它是人的本质,人们并不能通过直线的前进过程,而始终只有在可逆的过程中,通过对退化的存在进行分析批判才能向没有被扭曲的完美本性突进。
个人总结:危机是开创新起点的机会,危机越严重,渡过危机的决心越大,危机后的一种重新开始的清新感越酣畅。
一般来说,落后于对自身的要求乃是人的本质。因此,始终不断地需要一个新的起点,以便摆脱这种衰退状态。面对危机重新振作的方式:自我觉察和告诫或激发。如果情况严重,那么光有外部推理还不够,还必然会爆发一场深刻的危机,从而使人类从不合适的存在中解脱出来。
但新的起点不是简单地恢复中断的发展,人的非本义的状况消沉并非简单地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它是人的本质,人们并不能通过直线的前进过程,而始终只有在可逆的过程中,对不合适的生活即退化的存在加以批判分析,向没有被扭曲的完美本性突进。
三、文化的批判
1、文化批判的本质
19世纪后期的文化批判运动,这场运动的宗旨就是要解放人的创造力,要求摆脱僵化的、长期以来一直是空洞的传统形式的压制,人们对文化批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攻击,因为废除固有的形式意味着发掘一种毫无束缚的本能,这必然引起混乱。但是这是对其性质的误解,因为反对固有形式的斗争,根本不是反对文化,而只是反对僵化的文化,意在寻求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
2、如何进行文化批判
人不可能像对进步的理解那样直线地向前发展的,而发展一经受挫,总是重新返回到本源处,然后再从那里开始。这种本源并不是时间意义上的本源。如果我们能在历史发展中倒退回去,我们就会发现世界最初的形态并不是圣洁美好的,而是一个已经腐败和退化的掩盖了其实质的世界。人们必须在批判分析中才会了解它的最初形态。为了使人类文化能够创新和不断更新就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东西,这就是人不断的进行文化批判的作用。
个人总结:文化批判是反对固有形式的斗争,根本不是反对文化,而只是反对僵化的文化,意在寻求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同样,把危机看成新的起点,那就是要求人们重新返回到本源,同过对消沉的非本质状况的批判分析,回到世界、自我的最初形态,回到那个没有被扭曲的完美本性上去。
四、追根溯源是教育的任务
如何面对儿童意识方面少年老成的教育危机?
1、儿童接受世界与生活特点。
如果人们设想人之初总是充满生机,那这种想法太简单了。当儿童在他正在成长的环境范围内,在被他理所当然的接受的世界与生活的范围内产生意识的时候,他就免不了已受到它们的影响。儿童至少在思想意识方面老成地(尽管听起来有点矛盾)来到世上的,因此他首先必须朝青少年方向发展。只有超越所有遗传下来的形式,才能进入其生命的本源形态。(发展生命素质,获得人的本质?)这是一种在突进到本源可以比作文化批判的形态中去的过程。
2、教育任务:帮助儿童回到本源形态中去。
因为儿童掌握事物是通过操作性交往的方式,他们不是摆脱事物具体特性去思考的,而是根据事物的特有标志或者缩影去把握它,将它们纳入习以为常的体系中,失去了对事物产生的原初认识。
吉尔在其著作《人类学教学论》中,令人信服地证明,儿童最初如何通过事物的操作性交往而对世界开始有了肤浅的理解。他懂得如何同事物交往,有目的地使用它们。但它不是真正地理解这些物体。他们根本不是一开始就按流行的观念去行事,去思考,去不带偏见的纯粹地进行观察,因为在日常交往中这往往会被忽略。
正如盖伦曾经非常透彻地分析过的那样,人们根本无需仔细地观察,只要根据某些微小的功能就能认识事物,比如一种特有标志,或者一种独特的缩影。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把握事物的技巧,是一种使用说明,他告诉人们如何把握它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去处置它。这一切都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儿童从一开始就会把它纳入习惯体系之中。
3、对直观教学观念的修正。(儿童认识事物不是单纯的直观而是靠心不在焉的日常交往。要获得了解事物本质的直观,必须突破依靠直观中介的习惯,要突破观察的规定性,摆脱事物的具体特性的束缚而注重引发思考的细微特征上,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发现思维交集点,发现事物的本质面貌。)
(1)直观法的运用:先要突破依靠中介认识事物的习惯。
一般认为教育必须从直观开始,由此上升到教授已成定论的概念。但儿童初识事物绝对不是单纯的直观,而是靠心不在焉的日常交往。为了能获得纯粹的、无偏见的、了解事物本来面目的直观,首先需要突破这种依靠中介来认识事物的习惯。这对于人来说,只有在极难得的场合才有可能。那就得抛弃规定性的观察而把目光转向那些引发行为的细微特征上去,摆脱事物的一系列具体特性的束缚。这时看到的世界又如刚诞生的那天一样,尚未被人类使用而玷污。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借自己的力量成功地达到这种突破,而在观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时经常可以取得这种成功。
艺术是一种能使人恢复对世界进行直观观察的最理想的手段。
(2)直观法的前提:只有在传授我们不理解的,因而会搞混的事物的真正关系时才能作为一种教学论手段。
但这完全是教学的任务,吉尔以典型的真正革命的方式证实了这一点:人不能以直观为开端,因为这种直观经常为实际交往所代替。(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搞清楚自己以事物为直观手段时候要教授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儿童就难以认识知识的本质。)但人们可以而且必须通过把儿童请回到世界的本源(这种本源并不存在于时间上的起始阶段,它是应通过复原的努力去获得的东西),让儿童摆脱实际交往的束缚,引导他们重新进行观察,从而借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获得直观。(对事物本质体现的直观。此处解释要参照苏氏的直观教学阐述。)
吉尔强调教师的演示只有在传授我们不理解的,因而会搞混的事物的真正关系时才能作为一种教学论手段。这种演示显然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具有充分的人类学意义,因为这种演示是一种人所特有的能力,是动物无法达到的,所以“一种时代的功能。他可以切断与事物的那种惯常的和熟悉的交往,使事物从现实关系中分解出来,使人能在纯直观的条件下观察它们。”
4、追根溯源的意义
(1)对受教育者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首先必须通过引导儿童摆脱常见的少年老成去观察本源,——广义地说是进行一种自由和最初的体验,从而唤醒儿童的童心。
吉尔这样写道:“人不是生来就这样了解事物的……听凭其自生自灭,儿童可能就不成为儿童了。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儿童的童心。”
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获得使人能焕发青春活力的崇高声誉。
(2)对教育者的意义。
不仅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变年轻了,而且同时教育者也是如此。不仅在课堂上,在于儿童新的生气勃勃的交往的任何地方都会产生这种现象。
福禄培尔是第一个看得这么深的人:“我们变得毫无生气,我们的环境也毫无生气,从各方面讲,我们是空虚的。”尤其是我们的语言变成了无稽之谈。“我们群体中的语词,我们的话语都毫无生气,没有内容的空壳,没有生命的木偶,没有内在价值的筹码,因为它们缺乏对内心生活的观察。”只有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成人才会越来越显得年轻。因此福禄培尔深切地要求道:“父亲们,家长们,让我们已经不再拥有的——孩子身上所具备的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吧!”所以福禄培尔认为,与儿童的交往就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他在《恩物》的扉页写上了再三提醒人们的话:“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而生活吧!”其深刻含义是,因为成人自己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变得年轻了,他们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本源。
福禄培尔从深一层的意义上谈到了“生活的更新”,这种更新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教育是使文化变得越来越朝气蓬勃的地方。教育对保持文化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只是今天,我们已不太能分享福禄培尔那种儿童自己就能变得朝气蓬勃和纯真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信念。如果按吉尔所证实的那样,只有教育者的艺术才能唤醒儿童的童心,那么要成功地进入生命的本源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并不存在于最初阶段,而必须在回归时去获得,这种回归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努力逐渐获得。于是使每个人乃至整个文化保持活力这一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意义和责任就更大了。
存在主义哲学的非连续性生活的另一种形式是危机。人们通常把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又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性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它是人们无法摆脱的麻烦,让人们感到正常生活受到毁灭的威胁,认为自己被将掉入无底深渊。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要生存者,任何时候都会处于危机之中,危机是生活的一部分。危机也是人作出决断的时刻,但危机经过努力可以制止其发展为灾难,人们可以因此开始新的生活。
人只有通过危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亦即获得一个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状态。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危机无处不在,我们只有坚定地渡过危机,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之后成熟起来。
对教育者而言,危机不可有意识地去触发它。每一种危机都是由命运安排的。但是如果危机来自内部,它威胁到青年人的生活,就要求教育者正确地帮助年轻人摆脱它。教育者要对对危机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不能用安慰性的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他必须帮助年轻人明确认识危机的含义,全力承担责任,不回避危机,直到危机得到圆满的解决。
教育者必须把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事情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在教育行动中加以推敲,即使取代原有的安排也在所不惜。
危机是开创新起点的机会,危机越严重,渡过危机的决心越大,危机后的一种重新开始的清新感越酣畅。
一般来说,落后于对自身的要求乃是人的本质。因此,始终不断地需要一个新的起点,以便摆脱这种衰退状态。面对危机重新振作的方式:自我觉察和告诫或激发。如果情况严重,那么光有外部推理还不够,还必然会爆发一场深刻的危机,从而使人类从不合适的存在中解脱出来。
但新的起点不是简单地恢复中断的发展,人的非本义的状况消沉并非简单地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它是人的本质,人们并不能通过直线的前进过程,而始终只有在可逆的过程中,对不合适的生活即退化的存在加以批判分析,向没有被扭曲的完美本性突进。
在文化上,文化批判是反对固有形式的斗争,根本不是反对文化,而只是反对僵化的文化,意在寻求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同样,把危机看成新的起点,那就是要求人们重新返回到本源,同过对消沉的非本质状况的批判分析,回到世界、自我的最初形态,回到那个没有被扭曲的完美本性上去。
在教育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儿童意识方面少年老成的危机。儿童理所当然的接受的世界与生活,儿童掌握事物是通过操作性交往的方式,他们不是摆脱事物具体特性去思考的,而是根据事物的特有标志或者缩影去把握它,将它们纳入习以为常的体系中,失去了对事物产生的原初认识。
要获得了解事物本质的直观,必须突破依靠直观中介的习惯,要突破观察的规定性,摆脱事物的具体特性的束缚而注重引发思考的细微特征上,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发现思维交集点,发现事物的本质面貌。因此,只有在传授我们不理解的,因而会搞混的事物的真正关系时直观法才能作为一种教学论手段。人们可以而且必须通过把儿童请回到世界的本源,那种世界刚诞生未被人类玷污的样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首先必须通过引导儿童摆脱常见的少年老成去观察本源,——广义地说是进行一种自由和最初的体验,从而唤醒儿童的童心。这种追本溯源的教学,才能获得使人能焕发青春活力的崇高声誉。不仅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变年轻了,而且同时教育者也是如此。
福禄培尔从深一层的意义上谈到了“生活的更新”,这种更新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教育是使文化变得越来越朝气蓬勃的地方。教育对保持文化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