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友广场读书

以死谈爱,26岁血溅文坛的台湾同性女作家——邱妙津

2022-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闻玉辛

《蒙马特遗书》:一本在台湾省被几个世代的女同性恋者奉为“拉子圣经”的书信体小说。

为何几封情感抵过理智、构思小于随性的书信会在作者死后经人仔细整合出版,渐受推广吹捧,然后被某个群体推上如此高的位置久久不下?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角度浅谈这本裸露着爱欲与自我,不停下沉深陷海底的《蒙马特遗书》,并以此铺开邱妙津的情感。

邱妙津

"只有26岁,大二就能用法文读原典……这样一个女生,却说死就死"。

死亡,自主提上日程的命题

我活在难以形诸文字的对死亡的颤栗深渊里,真正是第一次面对到自身生命里,精神和肉体双重都被毁灭的,关于“死”的最大“可能性”。

我必将死,死于一场最后的和解行动,与我的生命,与我最深的爱恨纠结和解。

我希望死前我可以再去东京看他死去的那条河,上次你来不及带我去的,带我去,好吗?

活着代表真善美,死了成为“绝对者”“永恒者”。

我渴望躺在蓝色的湖畔旁静静地死去……死后将身体捐给鸟兽分食,唯独取下我的眉轮骨献给絮……

不过200多页的书却包含了100多次对死的解读或渴望,最后,一场看似意料之外的自戕行为,将它的封皮涂刻上遗书的符号。

死亡,一个所有人都无法摆脱的终极试题,而考场上总会有提前交卷的学生。你永远不会知道在铃声响起之前,是死亡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奔向了死亡。

饮弹自尽的海明威,自缢于树的顾城,口含煤气管的川端康成,在春暖之时静卧铁轨的海子......我们知晓太多才华横溢却主动结束生命的文字创作者。

我们疑惑、好奇,妄图通过他们留存在世上的些许文字窥探他们自杀的原因和生前的情感,甚至以此勉强解读他们选择自杀这件事本身具有多么高的艺术性和意义。

而在邱妙津身上也是一样的。

我认为,邱妙津的自杀含有浓厚的利他主义色彩。但这个“他”并非任何人,而是她眼中高于身边芸芸众生的艺术——爱、生命及死亡的艺术。

我猜想,她所推崇的、追求的、常人无法理解的艺术很可能就在死亡的尽头等着她,而且她对此深信不疑,将其看作大过生命的艺术,并渴望与其交融。

但意图是非常隐蔽的东西,只能大概估计,无法准确猜得,甚至连其本人也觉察不出。我们有多少次误解了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真实理由呢?人类已经习惯用丰富的激情或者崇高的理由来解释原本庸俗的感情或不值一提的态度。

所以可能连妙津自己都无法确切地知晓,是什么握着她的手将水果刀插入了自己的胸腔。

番茄和水果刀 - 油画

整本书由21封信组成,而最初下笔的原因,大概是一只兔子的死

作者在里面写到:

我告诉自己,或是为它写一本书,并且不再继续对你诉说,将爱就此缄封起来;或是为他再继续爱你,无条件爱你,为你再写一套和那年年底完全对称的奔放书信,炙热的爱之文字。

看起来,她选择了后者。且是自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决定。

包括——留下这些后就去死亡

而这一切都是反过来为了她的爱恨,她的情欲,她的生命,她的死亡,赋予意义。


精神上的原因和肉体上的诱惑一样能引起爱,所以爱不再像在动物身上那样表现出有规律和自动的周期性。而妙津的爱恨,好似汹涌的巨浪,通过信件中的墨点一次次袭来,不管不顾地要将每一位读者拍入海底。

爱欲、恨意

我们所曾经相爱、相属、相给予,我们彼此所开放的,所曾经达到的灵魂与身体的沟通,是不再有人能取代的。

我也不赞同你用“世俗”与“非世俗”的切面来分割我们之间的差异,或是解释我们之间的裂痕——我不同意,一点也不。

你对我的种种不爱与背叛,无论程度如何,都不会阻止我对你的爱,也不会构成我们面对面时的痛苦或阻断。

我或许能与其他许多人相爱,无论身体或灵魂的,但我知道程度都不及我与你深而彻底,我无法像渴望身心属于你般地渴望于别人,我也没有像渴望你的身心般去渴望另一个人。

我对我生命“爱欲”的要求远远超乎“满足”与“被满足”之上,我要的是生命中能有最终最深的爱欲——是“永恒”。

如果我都说真话,用我一百分的能力向你表达我对你的爱,你受得了吗?你敢看吗?......如果我不再对你隐藏或矫饰,我会亵渎你吗?

这些话语传递的对象其实不止一人,妙津的爱也不能完完全全堆叠在一个人身上,我常常想,她所爱的,大概不是一个人,而是爱情本身。就如莫泊桑说的:那天晚上,月光才是他真正的情人。

但不论如何,我敬佩妙津关于灵肉和爱欲的袒露,她让我看到了“表达欲望”这件事本身没有不堪,而是真实的,美好的,甚至是富有艺术性的。

看过以上种种,她毁灭性的,暴烈的情感抒发让我不得不相信她会在封笺后就自刎。

在我眼中,她在很直白地撕开胸膛,告诉我、你,还有这个世界:

她渴望能永久身处关于爱恋的痴缠,渴望自己所有关于心灵、肉体的欲念够得到寄托,渴望弥合得不到完满爱情的伤痛,渴望永恒,渴望被救赎…


是的,每一位濒死的人儿都会想要重新拥抱这个世界,甚至是在她的遗书中。

靠近生活,她杯水车薪的自救

我先爬起床去寄你的第一封信,回来给自己买了十朵香槟色的玫瑰(后来分了阿萤三朵),一支蓝色的胖蜡烛,一支挖土的铲子。回来后又送走昨天洗好而来不及烘干的衣服,包装在东京机场为家人买的礼物。

到邮局去寄信的时候,心血来潮为你买了三十组漂亮邮票,共有四种式样;领到你寄给我的书和CD,很意外也很开心。

生活一下子变得前所未有地拥挤,太多太多人,且都是我能在乎的人,涌进来塞满我的胸臆;太多太多我想做的事,也不知怎的,冲进我的新生活里。我的新生活里一下子像长满了奇花异草,想象奔放的灿烂星空……

四月底,阿莹生日,我去买了一个早就看好的古铜色猫形烛台,花店给我配了一根米色蜡烛,又买了一小张猫卡片、一小块蛋糕,写了一些小话给她。我觉得自己愈来愈容易爱到别人,且能量也愈来愈大了。

看到这几段时,我完全无法将作者和一个将要自杀的人联系起来。一个努力保持生活状态的人怎么可能去死?但,她好像仅仅是在努力地保持生活……

妙津将自己投身到混乱的人群之中,让简单的欲望和幸福充盈在自己的生活里,细心地保护自己近乎病态的敏感不受外界冲击,勉强平衡愉快和痛苦。

书本之外的我们尽管通过文字开始理解她,读透她在细微之下求生的渴望,却也能明白这不够,远远不够…

蒙马特的日出 - 油画 - 梵高

作为一个走马观花的读者,相比那些充斥着爱恨情绪的文字,我更爱她某些从艺术角度出发的玄妙理解。

才女的精神世界

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

那正是我的疾病也是我的天赋,是我的宝藏也是我的残缺。

人的内在、生命、人格的“一致性”愈高,就愈能真实地、诚信地活在这样的默契里;人间的这种“一致性”太低,就会不断地去对他人犯错,内在产生混乱,或是不得不完全封闭自己的精神。

妙津的一生短暂,仅有二十六年的光阴,但她却登上了许多人一辈子也无法触及的高峰。

邱妙津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心理系,后留学法国深造。她曾在大学期间以几篇出版的文章获得各种奖项,在写作方面体现出不俗的才能。除了写作,邱妙津还担任义务性的心理辅导工作、杂志社的记者,拍摄影片。

可敏感之心和高智商带给她太多,无论是名利还是痛苦。

虽然看起来她不停念书、写作、工作,追求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和这个世界产生连接,但我依旧能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和社会的疏离感。当一个人越想脱离社会,社会对他的影响就越大,过分的个体化将会引起消沉和忧郁。

想必这也是妙津的患病之因和自杀之源吧......


书信是很私人的物品,邱妙津以此来表达她的情感、态度、真实生活,这是她作为一个艺术家完成作品所用的形式,但让我诧异的是,其中大部分信的收件人——絮,她也在本书中留下了文字。

对象突然调转过来,那是和妙津完完全全不同的,属于絮的视角。

第十九书,我眼中你的爱

觉得你终究是会离开的,那离开不是你跑掉的那种,而就是注定的,是因为我不真正适合于你的……

觉得爱得好苦,感情被折叠着得好厉害,只有在只有你我的空间和写信时,感情才能平铺开来。

一个人走在中正纪念堂外宽宽的红砖道上,想这个时候能在这儿跟你接吻该有多浪漫。

无止尽的昏睡,不知道想你的底线在哪里。

止不住地要昏睡,用昏睡抵御一百年的等待……

我需要和你说话,需要听你说爱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想真正跟你生活在一起,同呼吸,同坐卧,我仍要求你相信我,请求你给我机会,即使我对这种远期支票的要求是如此不齿。

晚安,Zoë,我燃烧中的纯氧。

很简单的字句,仿佛还散发着粉红的淡淡微光。

我看到的不是妙津口中的那个背叛她抛弃她的凉薄女子,而是一个因为将要与爱人异地而不停倾吐思念的女友,一个痛恨离别,渴望被爱意滋润的女孩。

如今,以后来世人的上帝角度看,她的想法和感受也不得不困于另一种悲凉——无法满足爱人,更无法从爱人那里得到满足,并且对此状态清晰明了。

可这第十九书,真的是絮写给妙津的吗?


蒙马特遗书

关于此书和妙津

看完之后我想说,我不会推荐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看这本书,包括正在看此文的你。

因为,在爱的课题上,邱妙津的描绘太过独特和浓烈,它带给我窒息般的感受,让我在文字里溺水、挣扎、不停想要脱离,即使上岸后也心有余悸,遑论爱欲。

还因为,在生命和死亡的课题上,她所呈现的作品太过极端和偏激。那被包含着的,常人无法触碰到的,歇斯底里的,艺术般的情感呈现曾把我击溃,让我一再背过脸,不去直面它。

更因为,那些文字里的爱欲、怨恨、悲伤、自我、虚伪和暴戾在被写下的那一刻就已经拥有了意义,无论其中有多少是为了世人而掺杂的表演成分,那都是属于邱妙津的,独一无二的意义,是除她之外的任何人都难以承受也不必承受的。

是她死亡之作的注脚

是她献给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最后珍贵。


ps.希望想看或已看过这本书的你,本身就拥有自己关于爱和死亡的立场,具备享受痛苦的能力。


回到开头,《蒙马特遗书》为什么被奉为“拉子圣经”:

除了妙津的死,除了文中袒露爱欲和自我拉扯的勇敢,还有许多东西垫在圣坛的桌脚之下——世人的猎奇心,窥私欲;出版时台湾省的社会背景;女同性恋者在父权社会歧视下不停反叛生长的平等思想和她们关于定义自身爱欲的渴望。

无论如何,邱妙津的死亡和这本书将永久地粘连在一起,化为一座石碑,成为当时台湾省女同性恋者在探究性别认同,追寻自我情感这条路上的重要参照点。

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场她的自导自演独角戏而已,观众们的偶然入场又黯然退场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她只是在那里,永恒地在那里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