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大手笔——《庄子 寓言篇》读后感
记得小时候,为了写好作文,还买过几本作文书看,记得有一本是专门讲议论文怎么写的,其中就提到如何引述名人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充实论据,今天看了庄子《寓言》篇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重言”。想想那时候看到的议论文跟《庄子》的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贻笑大方了。
庄子《寓言》篇开篇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说自己是怎么写文章的:“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重言、卮言,即“庄子三言”,如果能学到,那也是大手笔。苏东坡就曾说过,如要写好文章,《孟子》与《庄子》及司马迁的《史记》,这三部书一定要熟背,才可以做大文章。
《庄子》一书有十分之九都是寓言,其次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引述前辈已有的言论。寓言是庄子表达思想的最为主要的言说方式,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亮点。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思呢?这或许就是庄子的高明之处。
《寓言》篇就提到借助于外界第三人称的人物故事来说话,十句有九句让人相信,是因为它客观,比较好让人接受。比如做父亲的不给自己的儿子做媒,做父亲的夸赞儿子,总不如别人来称赞显得真实可信;这不是做父亲的过错,是人们易于猜疑的过错。
我们小时候都有过特别喜欢听别人讲故事或者看童话故事的时候,很多人生的启迪就是从这开始的。长大后也会发现那些会开导人的朋友也从来不会直接批评你,而是告诉你一个经历或者故事,让你自己好好体会,这也是寓言的作用。
其实庄子这么做,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读者在寓言故事中默契神会,得意于言外。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通常一两个寓言故事下来,就忽然明白了庄子言外之意,每每有了这种领会,就有为庄子拍案叫绝,为庄子打call的冲动,也明白了庄子的心境,这也是读庄子的一大快乐。
当然无论是寓言,是还举先人之言,还是随兴而起的话,庄子仿佛总能够使文章有行云流水般的气势,似有自己的章法和结构,又“和以天倪”。
但这只是其一,庄子还有更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能看到“无言的境地”。因为宇宙万物从根本上说是齐一的、等同的,“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不加言论,万物本来齐一,没有矛盾;一说话,反而产生矛盾、不能统一了。所以,最好是不说话,要么不如忘言,要么随顺而言不留成见。庄子其实是更注重“不言之言”和“言所不言”的。
所有的东西都在言外,你会意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