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生存之道
早在2013年,罗振宇老师就给80后指明了方向,在他的文章《夹缝中的80后》中,详细地介绍了80后的尴尬处境和破解之法,作为80后的一员,文章带来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介绍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悲催的夹缝一代
过去的30多年,中国社会发展非常快,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境况都得到了平均改善,而是那些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境况发生了超乎寻常的改善。80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代人即70后和90后的夹缝当中,70后正好赶上了互联网爆发的第一个时代,让他们具备了巨大的优势,70后这一代人到工作单位后,很快得到了重用,而80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80后既不是第一拨跃过数字鸿沟到过岸边的人,也不像90后那样生下来就是数字时代的原著民,他们更像是移民,正好处于夹缝当中。

70后赶上了中国近十年来的财富大爆发,只要稍微省吃俭用一点,眼光稍等超前一点,大都能搭上房地产这列快车,积累不少财富。而现在刚工作不久的80后,父母又没有攒下很多财产,面对北上广深的房子,已是望尘莫及。夹缝中的一代迎来的就是悲催的人生,一定要有非常的方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命运。
二、U盘化生存
罗老师认为以一个独立的手艺人方式存活,要比加入组织要好得多。80后要破解生存困境,解决方案就是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为什么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和人的协作变得更加自由,衡量一个节点价值的方式就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而在一个组织内部,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往往是上司、领导的个人的偏好,而这个标准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但是作为一个手艺人,市场就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了,这是一个最公道的价值评价体系。市场通过无数节点之间的联系,会形成一种定价机制,只要定价合理,就有人肯出价。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评价他们的标尺有很多把,借助互联网环境下这种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机理,他们反而得到了更为公正的价值衡量。

一个人在组织内的身份,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些真正想明白的人,是不会把组织内的身份看得那么重的。一个人留给历史的,往往不是组织内的身份,而是一门手艺。比如杜甫,提到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诗人,而不是什么工部员外郎。

在这个社会,要学习用U盘的方式,以一种手艺人的精神和这个社会进行协作,而市场会给出一个公道的价格。所以80后要想过得好,就要学会这种U盘化生存的思维方式。
三、活出真实的自己,积累市场价值
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很多人,包括我,是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做一个U盘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组织内以U盘的形式存在。随着行业的发展,在任何组织内,都可以诞生手艺人,诞生专业主义者。当一个手艺人并不是头一天递了辞职报告,第二天才可以去当一个手艺人。而是完全切换自己的想法,以手艺人的心态在组织内部工作,我们只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负责,不必做任何和个人价值成长完全无关的事情。慢慢积累自己的价值,相信有一天自己能够脱离这个限制自己才能发展的组织体系。80后的一代人要相信通过切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重新改造命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要通过行为的改变来让我们慢慢地积累,慢慢地成长,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