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让生活换一个频道

2020-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大的梦想简书

当我们习惯了按小时安排政务、虚与委蛇应酬商务、按部就班打理家务时,生活在一个频道上日月反复,少有意外、不再新奇,像极了自己的夫人,虽美丽贤淑且每天淡妆浓抹,但我们经常熟视无睹。

旅行像个扳道工,让生活忽然改变了频道,驶入一条新奇的体验之路。

本次八月新奇之旅的主题是:“有度数的红色之旅”——到贵州循迹红军长征,体验四渡赤水的烜赫战功,品尝救红军于伤病危难的茅台酒的酱香。

人生无非就是一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途体验。

出发前半个多月,大家集中恶补王树增的《长征》一书,对那场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艰难远征有了系统认识。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不畏牺牲、慷慨激昂的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天都有战斗,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他们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巨大山脉,包括大家熟知的雪山——夹金山。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赤水河。他们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许多鲜活的生命被那片草地永远地吞噬了。

长征之初,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总兵力达30多万之众,1936年10月长征结束,会师陕北时,所剩兵力不足3万。

但红军的长征,唤醒的何止是30万、300万中国民众的思想觉醒。他们用坚定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改变了人们对“红发獠牙,吃人共妻”“赤匪”的认识,唤醒了近代因积贫积弱而麻木不仁的国人的革命意识和反抗精神。

王树增言:“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须的永不磨灭的信念。长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

尽管已从书里了解了长征,但当我们亲临其境时,仍然不免唏嘘动容。

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展览馆,那个决定了中国革命乃至中国命运转折点的会议地址已物是人非,但与会者焦灼的情绪、迷茫的去途、激烈的争吵似乎还萦绕在这座有着浓郁黔风的建筑里。

我们还拜谒了红军山、“小红墓”,途经了天险娄山关、苟坝会址、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当一次次置身于几十年前血雨腥风的战场里,听闻那些悲壮的战斗与牺牲,包括我在内的同行朋友们几欲泪下又无比感慨:这支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十四至十八岁的战士占百分之四十以上的队伍,那么多年轻的生命以飞蛾扑火的决绝瞬间凋零,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定、富足、幸福的生活里,凝固着多少先烈的肝脑、鲜血!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我们最后一站来到了贵阳市修文县内的王阳明纪念馆——原行程里是没有这个安排的。

王阳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两个半完人”之一。他的人生历程也如一次“长征”,九死一生,最后在修文这个地方“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便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人的良知天生就在那里,“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即一切,一切即心”。

这让我似乎找到了红军长征何以具备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勇气的根源——那是他们内心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追求幸福、解放、平等、正义的共产主义信念。

这也让我找到了红军长征何以能突破重围,并最终赢得胜利的肯綮——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站在正义一方的中国共产党人肯定不是胜在小米加步枪的枪杆子,而是胜在了内心的道义。

《长征》作者王树增说,物质和精神是认识生命的过程中两个互相依存但处于不同空间的要素。前者是须臾的,后者是永恒的;前者是脆弱的,后者是坚实的;前者是杂芜的,后者是纯净的。支撑生命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小到决定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大到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兴衰。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

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

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

(这一段文字太精彩了,我大段引用,舍不得删减。)

八月,黔北高温如蒸,黔南惬意凉爽;黔北军魂激荡,黔南醇儒淡雅。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多山丰水的贵州,似乎要用强烈的对比来启迪我们这一行旅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不是最终目的,也改变不了命运,当旅途归来,重回主流频道后,须将读书和旅行所获咀嚼消化,通过回到内心,做最好的自己;通过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所处的世界变得最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