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卷耳】杜牧:我和扬州不得不说的故事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冯唐
冯唐的这首诗自创作出来,便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因为它实在太浪漫。但其实,这句诗最初其实源自杜牧的《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1
杜牧出身名门望族,他祖父杜预曾官至宰相。公元833年,31岁的杜牧时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来到扬州做文官掌书记。自此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情,并留下了多首关于扬州的诗作。
这首《赠别》作于公元835年,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时,写给心爱女子的诗作。“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他没有直接描述女子的容颜,却巧妙地以厚此薄彼的方式,反衬女子的美貌,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蕴。
杜牧出生的年代正值唐朝没落之时,政局混乱、牛李党争,又逢家道中落。他出身官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万丈雄心无处安放。
恰逢此时,他来到了扬州。此时的扬州城,既有商贾繁华、笙箫彻夜,又有小桥流水、西湖歌吹,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天堂。
“才子”总与“风流”相伴,在扬州这个烟花繁盛、商贾云集之地,杜牧也就很自然地坠入了“温柔乡”。杜牧在扬州的这段逍遥生活,《太平广记》卷273《杜牧》篇有详细记录。
牛僧孺辟杜牧到扬州做节掌书记,杜牧闲暇之余,便是宴游想乐、花天酒地的生活。牛僧孺十分担心杜牧的安危,便派人偷偷跟在他的身后保护他,杜牧不自知,还自以为得计。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牛僧孺才教诲杜牧说:“以侍御史气概远驭,固当自极夷涂,然常虑风轻不节,或至尊体乖和。”杜牧不承认,自己辩解说:“某幸自检守,不至贻尊忧耳!”牛僧孺笑而不语,只是拿出了一个本子让杜牧看,上面记录的全是他去花街柳巷的时间地点,杜牧羞愧不已。
可以说,《赠别》只是杜牧扬州诗酒风流、放浪形骸生活的一个小缩影。
山水比庙堂实在,烟花比宏图情切。有目标的人生,不管是对是错,至少还有意义和念想。而末世之时,士大夫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坚守都成为一纸空谈,他们唯有将满腔情感倾诉于这个风花雪月之地,及时行乐,忘却烦愁。
2
杜牧对扬州的感情,在《扬州三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扬州城的建立离不开隋炀帝,他开凿运河、大兴土木、搜罗天下珠宝,建造了一个与长安、洛阳齐名的扬州城。只可惜,奢侈荒淫、终至亡国,隋炀帝最终也把自己埋葬在了这个自己一手建成的地方。历史有时是没有对错的,隋炀帝为一己私欲建造了扬州城,因荒淫过度而毁掉隋朝,但是南北沟通、扬州发展却不会随朝代消亡。繁华的扬州城,成为无数后人的向往寄托之所,这或许是隋炀帝怎么也没想到。
杜牧太懂扬州。对于扬州,他既是一个深入的体验者、参与者,又是一个清醒而脱离的批判者。在《扬州三首》中,他一方面沉浸于扬州的景色、烟柳,享受着扬州的浪漫温柔;一方面又极其冷静地从历史兴亡的角度深刻思考,点出了隋炀帝荒淫亡国的史实。
3
离开扬州后,杜牧还写下了多首有关扬州的诗词。
公元837年,杜牧在洛阳任监察御史。这年秋天,到扬州看望患了眼疾的弟弟。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为照顾杜顗,告假满百日后只得辞官。此次重来扬州,既忧心弟弟,亦自伤前程,写下了《题禅智寺》一诗: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公元848年,杜牧路过金陵,“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想起当年在扬州的旧游故交写下了《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杜牧在自己的樊川别墅中品茶悟道,留下了《遣怀》一诗,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此时,他已经官至中书舍人,但此生最浓墨重彩值得回忆的经历便是在扬州的那段生活了。这或许是直言,或许是调笑,可是对他来说,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如同南柯一梦。
《唐人绝句精华》中说到:“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此诗,读来但见其兀傲不平之态。世称杜牧诗情豪迈,又谓其不为龊龊小谨,即此等诗可见其概。”
4
姜夔曾在《琵琶仙》里写道:“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因为有了杜牧,扬州才更加璀璨;因为有了扬州,杜牧才诗名长盛。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生活的意义不在长度,而在深度,扬州城里,有他所爱之人、所亲之友、所做之功、所历之事,有他所有爱恨情仇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