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如何解读文本――听李主任讲座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7273286/363225754d02e19e.jpg)
下午一点半,突然从香甜的午睡中醒来,感觉到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做。对,突然想起来了,今天我打算去二职高听李磊主任的讲座。
今天是县教育局组织的九年级教师培训最后一天了,由于学校另有工作安排,我没有机会去参加这次培训。
但是,我今天下午打算去听讲座。
因为,今天下午是李磊主任的讲座。听李磊主任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不多了,也或许是最后一次听他讲座了――还有一个多月,李主任就要退休了。况且,李主任今天的讲座内容,是我急需要补课的文本解读内容。所以,尽管窗外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我还是没有任何犹豫地决定前往!
精彩不容错过。
刚到会场,就被李主任感动了:讲座2:00开始,我1:45赶到会场的时候,李主任早就已经准备就绪,坐在前台等待着老师们的到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7273286/db23c335ca3d992e.jpg)
讲座的开场白,李主任跟大家说,今年十月一日他就要退休了,明年的暑期培训就看不到了他了,所以请老师们认真听讲。
我深深地感慨,这就是一个语文人的深情呀,这就是一个教育人的执着呀。
李主任的讲座主题是《例谈统编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的确,没有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不可能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命脉。
李主任说:“ 当下,不少课堂教学设计缺少高远立意、缺少课程思维,求证其失败或遗憾的原因,最根本的问题症结便在于: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到位,文本信息与课堂教学信息的不对称,直接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与产出的多慢差费,使在学生课堂学习认知、学科素养积淀方面失去了应有的提升功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7273286/dfa24fe47ae7d12e.jpg)
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到位, 文本信息与课堂教学信息的不对称,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村文本)一教学文本的浅层次解读,使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提炼出教学内容(教材文本真正的内在美,没有充分发挥教学内容教材文本)的应有价值。”
接着,李主任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为例,交给大家文本解读的方法:
一是文本主旨的主体性和多元化
针对这一点,李主任以两个经典文本《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为例,进行了深入解读,交给大家散文应该抓什么,怎么找到散文这类文本的主旨。李主任备课充分,解读到位。
比如《秋天的怀念》, 此文是单元第一课,教读课。历来被各版本选为语文教材。每位者师在对其文本主旨的确立上各有千秋:
1. 体会深沉的母爱
2.体会“好好儿活”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4.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5. 体会路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对于以上几点解读,哪一种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作为一篇散文,重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是作者那时那地的个性化的情感,如果不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是由着自己的感觉来,实在是会跑偏的。所以,《秋天的怀念》最后的落脚点必须落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我以为,这样的解读很到位。先看苏立康教授怎么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散文的国度,当然我国古代散文是“代圣贤立言”的,与现代文学散文不同;而我国现代文学散文作为一种文类则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逐渐形成一整套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16页)从散文的这一特质出发,读散文理当要透过语言文字去读作者其人——即读作者的情志,作者对事物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但多少年来,我们语文教学里的散文教学却不是这样教的。我们教学生读《一件小事》,重点不是读鲁迅,而是读洋车夫;读《背影》,重点不是读朱自清,而是读父亲,读“父亲对儿子的爱”。读散文却忽视读作者的这一阅读取向,由于不符合文学散文这种文体的特质而往往会忽视文章丰富的内涵,使阅读仅限于浅层次;同时也不利于阅读中的思维训练。鉴于这种情况,在2001年第一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刘锡庆教授在其文章中明确提出“散文要读‘我’”的主张,这一主张逐渐被语文教育界所接受,并付诸于教学实践。”
苏立康教授的观点极为鲜明,她真切地告诉我们,读散文要读什么,重点就是要读出文中的“我”,即重点读出作者的“情志”,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了这一点,散文教学才不会跑偏。
二是主问题的提炼
讲述这个内容的时候,李主任选取了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和《孔乙己》为例,告诉我们如何抓住主问题去解读文本。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
主问题:《故乡》“隔”儿重?
1.时空之隔---“我”与故乡隔千里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十余年的故乡去。”
此处的相隔,应为“间隔、距离”讲,鲁迅偏用“隔”字:不仅有距离,而且有情感,空间的客观性与情感的隔膜交织在一起。
2、心灵之异---“我”与国土隔了厚障壁
表现在少年闰土:闰土的话真多呀:
还有那么多的省略号,省了什么?鲁迅说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现在的闰土:“老爷!
3.精神孤独――高墙将我隔成孤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此次本是我来别故乡,文中却说故乡别我。老屋,故乡的山水无情的疏远了我,使我孤独感倍增。
一个主问题,牵动全篇文,有序有料有意思,真好!
三是文本细节的背后
许多语文老师都比较粗犷,对于文本细节大都视而不见,其实,细节里才藏着大学问。
比如,司马迁的《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李主任的用心解读,我才发现,原来标点符号里和简单的句式中,竟藏着诸多奥妙!
1.句式的背后
以……为
“以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司马迁在言语上连用排比句式以排山倒海的“击”势从言语上体现了“大”,以此增强文章的气势,形成种“山雨饮来风满楼”的危急感。不仅如此,司马迁在意句式的细节。在连用三个“以……为”时,打破言语的惯性,突然在第二个“为……”中省略“以”字,这看似唐突,实则其心可鉴,省略第二个“以”字的背后,不仅在视觉上间隔缩短,而且在朗读时彼此节奏加紧联系更加紧密,军情更显危急,胡人“入边”之形势就显得更“大”。更为重要的是司马先生故意把刘礼、徐厉放在一起,亚夫就是亚夫。
2.标点的背后: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句号的魅力
改容式车。(天子使人标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天子为动。
两句之间用逗号,主语皆为“天子”,天子被感动,扶着车前横木府下身子,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这样理解是合乎事件发展的态势。但却是句号,省略主语的前提下,偏偏是句号。
这个句号中可是有故事呀!
改容式车。四字可见汉文帝面对亚夫时内心震据之强烈。在细柳军营汉文帝遭遇四难的尴尬:先行遭拒、皇帝未入、不得驱驰、不跪而见。相比于霸上、棘门时的威风凛凛,此时威仪无存。但汉文帝就是汉文帝,改容式车之时,他忘却了自己,眼前独有军纪严明、巍然不侵、治军有方、令行让如山、刚直不阿、格尽职守的周亚夫。敬佩与赞叹之情油然而生。
这句号背后是汉文帝深深地思考,由衷的赞叹,满面的欣慰,这一切的一切,怎一个句号了得,若改为逗号,这背后的故事当然无存。
看到这样的解读,我惊讶、敬佩、赞叹,多种情绪油然而生,李主任能把一个标点解读的如此精彩,怎能不让人叹服呢?
四是朗读在教学中的处理
朗读,是李主任的强项,听他的朗读,仿佛在看电影、电视剧一般,他能把不同的人物通过声音传达的淋漓尽致。这样的朗读水准,实在是我这辈子都不能到达的高度呀!
李主任同样以鲁迅的名篇为例,展示了《故乡》中的杨二嫂的语言,还有《孔乙己》中掌柜个酒客的对话那一段。
李主任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讲座推向了高潮,带动了全场。
在这样的热烈的氛围中,李主任的讲座戛然而止,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让回味无穷。
李主任的讲座,为我们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打开了一条宽广的路,谢谢李主任的精彩讲座,我代表参与培训的语文老师们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