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状态
通过我们百年的努力,按理说,大家应该都应该活得很快乐。但在现代这个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喘不过气来,各方面的压力只增不减,反而越来越大,很多人经常被恐惧,焦虑等情绪包围着,过的一点都不快乐,不幸福。

美国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
书中作者在引出心流概念之前,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精神熵,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与之相反的一面就是最优体验,即心流。总结下来,心流就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那心流有哪些成因呢?作者给出了答案,这3点。
第一,专注。
你的注意力放在哪儿,你的产出就会在哪里,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和集中注意力换来的。但现代社会,人们接收的信息太多太多,尤其是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真是太多太多,注意力一下子被这里或者那里剥夺了,很难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没有什么产出,也没有效率的原因。

第二,确立目标。
有了目标,你就会朝着目标前进出发,因为目标能够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把时间留给你的目标。例如你打算今天完成一篇文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你要为完成这篇文章挤时间,这段时间就是你专注的时刻。

第三,忘我的状态。
当你投入忘我的状态,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在完成这件事情之后,你会获得能量和满足。还记得我小时候放学后,就会马上完成数学算术题然后和朋友们一起跳皮筋,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数学我完成的是又快又准,还有其他同学来抄我的作业,就这样,完成了数学作业,我马上和同学玩起了跳皮筋,一直玩到天黑我才回家。就在此时,回忆这件事时,我发现自己脑中竟然清晰地还记得当时学校到家的线路图。我天!这种感觉好神奇。
那我们又如何做才能达到心流状态,获得最优体验呢?总结也有3点。
第一,刻意练习。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在某一方面比你做的好的人,他们都是一直坚持在那一方面做,他们一直做,几乎就没有停歇,专注一个方面打磨,比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得多,所以常常会给你一种错觉,那就是你感觉人家毫不费力,就出色完成了,相比自己,就逊色多了。其实不然,人家也是经过无数次刻意练习才有这样的成果,不信,你也像他一样专注在一个方面,深耕个3年,5年,10年,你信不信你就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一定是的。

第二,独处。
学会独处的人一定能够学会专注一件事,保持内心的宁静,做事效率也会很高,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妈妈不让我打扰弟弟做作业,也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很多青少年放学回家,丢下书,吃些点心,就立刻抓起电话跟朋友联络。如果电话没什么好聊的,他就打开音响或电视。即使看书,也不会看太久,做功课代表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当困难的资讯模式上,甚至最能自律的人早晚也会丢开书本,去寻求更愉快的意念。但快乐的意念并不是呼之即来的。
相反,我们的心灵更容易被阴森的梦魇所侵占。于是,青少年开始烦恼自己的外表、受人欢迎的程度及前程。为了免于遭受打扰,他们就必须把心灵填满。读书并不能发挥这种功能,因为它太难了。青少年为了逃避混沌的黑暗,几乎什么事都愿意做——只要无须消耗太多精神能量即可。听音乐、看电视或找朋友打发时间,都是最常见的解决办法。
第三,心态放好。
即使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好,但心态好的人一定也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是大于不好的,这样的人一定不会轻易被这个世界击垮,很多人,心态不好的人,遇到一点小事心态就崩了,心态崩了,还能好好做事吗?肯定不能啊,相反心态好的人更容易在莫一方面做出成绩,他们坚信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当你专注一件事时,你的焦虑,恐惧就会慢慢消失,心流状态就会发生,幸福和效率就会自然而来来临,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收获精神上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