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 215千
1.邓小平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教育,不光是指学校教育实际还有道德教化,传统文化缺失的意思,没有抵制住西方的思想,各种封建的东西又都冒出来。
2.人们总是用"转型"这一词来概括形容这一段里却忽略了这一点转型背后所造成的空洞效应和巨大的破坏力,我这里所指的文化并不仅仅只传统的一些观念,道德和习俗,也指现实中的文化状态。
3.古老的乡村模式,村落文化,生产方式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中国在逐渐终结。
一部有些沉重的纪实文学,作者回到了他的家乡梁庄,通过采访记录了家乡如今的变化。梁庄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所有农村在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印象很深的是梁庄小学,从全村人一起建立起来,入学率百分百,到后来学员伶仃,学校倒闭,差点变成养猪场。真让人感慨人对知识的渴求的下降,精神的消极。如同书中说的
"如果从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它有不仅是一所小学去留的问题。对于靓装而言,随着小学的破败一种颓废失落与涣散也慢慢弥漫在人们心中。在许多时候,它是无形的,但最终却以有形的东西,向我们展示他强大的破坏力。"
想想就觉得可怕,国民精神要退化到什么程度,两极分化又会背道而行多久?那种"激动人心的对教育,文化的崇高感和求知的信心"离我们有多远?
第二点是外来文化,对于乡村道德观,乡村文化和乡村模式的一种侵蚀。它让离乡的人在冷漠的城市中浮沉,让邻里之间的温情互助被冰冷的水泥墙隔绝,让家园式的乡土文化被现代人的冷漠所替代。作者说,"乡村,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如果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的文化,温情的部分在消失,那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独特品质也在消失?
第三点是虽然城市文明给农村带来了高科技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但中国社会底层人劳动人民骨子里的软弱依然存在,他们依然是那个随波逐流的弱势文化的一分子。不论国家对乡村的发展有多么重视,但农民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的参与意识。他们依然是那个在封建主义下,没有任何权利,只会消极接受的底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