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书房5000+持钻作者创作园岁月拾遗

精读的魅力

2022-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三秋桂子2021

以前读书喜欢快读,很短的时间读完一本书,读完一本再换一本,好像饥饿的人看到一桌美食,忍不住要大口大口吃,顾不得品尝食物的味道。

读书最多的两年,曾经读完了五六百本书,真的算饕餮了。现在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大量读书了,因为没有大块的时间,也不再有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

现在更喜欢选择一本书精读,抽空也会快读一两本书,但是更多时间用来细细读一本书,今年计划细读的就是《红楼梦》。

读书不在多少,而在能给你脑海里留下多少。

有没有这种感觉:明明读了不少,为什么脑子里却一片空白?读的多并不代表收获就多,有时正好相反,读的越多,留下的印象的越少。

前一本书留下的印象被后面读书的印象层层覆盖,各种印象交叠在一起,让大脑处于一片混乱。

所以,走马观花般多而不精地读书,不仅不会增加收获,反而会干扰原有的印象,造成思维的混乱。

与其赶集一样读很多书,不如像散步一样,放慢脚步,去领略一本书的旖旎风光。

精读应该选择什么书?

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精读。没有选择地读书也是浪费,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和感情,就像吃一些垃圾食品,不但不会增加营养反而增添许多赘肉。

是不是越烧脑越难懂的书越适合精读?

大学时我曾经试着去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可是无论怎样也读不下去,我也曾试着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但是都如嚼钢吃铁一样难以下咽,花了很多时间最后还是放弃了。

并不是这些书不好,只是不对我的口味而已,也许当时认知水平有限,还不适合读这些书。

书和人也需要缘分,好书也需要在适合的时候遇到适合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信自己的判断,别人都说好的书未必适合自己,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不要强迫自己读不喜欢的书,打着瞌睡读完一本书,乐趣何在?连乐趣都没了,能有什么收获?

带着学知识的心理不如带着兴趣去读书。为学知识读书本身就带着功利性,不如凭着爱好来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快乐应该放在第一位。

在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书籍中,还要再进一步选择,因为快乐有很多层次,有浅层次的快乐,有深层次的快乐。

有些书只能让你高兴一会儿,读完就不想再看了。有些书却能让你快乐很久,读了还想再读,读完就想抄点什么,写点什么,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样的书更值得精读。

这样的书我往往买回家来,因为随时想读,读了可以在上面写写画画,值得精读的书都值得收藏。

对于买书我很谨慎,能不买就尽量去图书馆借来看,免得浪费书柜空间。凡是真正值得精读的书,我才买回家。

像我去年买的脂砚斋版《红楼梦》,《鲁迅全集》《张爱玲全集》以及其他几本散书,我认为都是值得精读收藏的书。

选择了适合精读的书,就可以慢慢欣赏品读了。

精读真是一种享受。

拿我读《红楼梦》为例,之前走马观花读过很多遍了,但是没有留下多深的印象,为此我开启了深度精读模式。

每周大概读一到两章,其实很快就可以看完一章,但我不止看一遍,而是反反复复回读,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读。有些词语句子要读好几遍才能注意到。

比如写凤姐出场时,原句是:只见一群人撮着凤姐儿出来了。

起初没注意到什么,后来再读就注意到这个“撮”字。一边品读一边想象下那种场面,感觉这个词用得真是妙,活画出众人簇拥中凤姐儿神气的样子,换成别的词就没有这种效果。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逐字精读,反复品味,我更为曹雪芹语言艺术所倾倒,这样的精读于我的写作大有益处,让我更加深入作品内部汲取更丰富的营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我必定准备一根铅笔,没有笔在手感觉书就白读了,因为读到关键句子无法标注勾画。

我不喜欢在书上做大段批注。一来会打断读书过程,二来,也影响下一次阅读,最重要的,好像也没什么真知灼见值得写那么多。

要言不烦。如果有灵感我顶多会在旁边写几个关键词,更多时候我会勾画圈点自己认为的重点词句。

与其在书上批注,不如直接写成文章,留住灵感,把点滴感受深度挖掘一下。

我把写也作为精读的一种方式,阅读后的写对阅读是一种促进和深化。

写,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方式,不像有些人想象得写只是把脑中所想记录下来。随着写作展开,人的思维也会逐步加深,原先只是一点两点思考,写着写着就成了三点四点思考,甚至推倒你原先的构想,重新建立一套思维模式。

很多作家有过类似体验,明明为人物设计了一种结局,结果写着写着,人物命运发生了改变,人物性格活了过来,按照自己的性格推动情节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写作就是这样,不是照本宣科的复制粘贴,而是思维的创造发明。

阅读后建立在原来阅读基础上的写作,相当于一次更深入的阅读,在写的过程中会再去反复读原文,还会生发更多思考,升华原先的阅读感受。

所以,对于我喜欢的书,每次读完我都试着去写读后文章,在组织文章的过程中再去针对性细读某些情节,往往能获得比原来更加深层的感受。

这种感受在“细读红楼”系列写作过程中更加深切,原先读过很多遍都没留下印象,写过之后再去读,很多细节都印象很深。

写,让我读的更深入,更透彻;反过来,读,促进了我的写作和思维水平。

这样的精读,如含英咀华,读完余香犹在,回味不尽。

精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2022-10-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