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眼睛里有别人的生活,且清楚自己的道路
三十多岁是个惶惑困顿的年纪,面对渐行渐远的青春岁月和前尘往事,心有不甘不舍;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年生活和不可知的未来,有着本能的忐忑和迷茫。
三十多岁,像一道分水岭。意味着你告别了人生一个飘摇不定的阶段,一切趋于稳定成熟,同时也切断了命运通往无限可能的路径。
古人云:“三十而立”,在这个“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度过一段崎岖的心路,接受生活的各种馈赠特别是不如意,承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博大和自己的渺小,清楚自己的定位,确立未来的方向,承担起生而为人的各种责任和自我命运的实现。这个过程,会衍生出许多回忆,思考,追问,了悟,它们像一些火花,温热又痛楚,明亮而寂寞。
《浮生》就是一本记录这些“火花”的书。作者刘汀是新锐的小说家,他用小说的语言写作了这本散文集,记录这段浮沉心路,生存与生活里的温情回忆、睿智哲思、深刻反省及点点滴滴。
他说:“我写这本书的时刻,也正是两个阶段的交接点,我独自驾一艘小船,要渡过急流,到达彼岸。”在进行一系列思考的时候,他没有用“人生”这个大命题,而是在细微琐屑的日常生活中一一揭示平凡小事蕴含的真理,读起来倍感亲切舒适。
一、写别人的生活只不过为了更清楚地看自己的世界
作为同一时代的80后,对书中的生活场景都会非常熟悉,乡村小镇的初中,6毛钱一包方便面,村里别人家的伙食,计划经济时代的中高考政策、房奴车贷,其间的思想和感情令人非常有共鸣。读这些文字,仿佛重温自己的生活。
从一双运动鞋开始,刘汀笔下《别人的生活》不再仅仅是我们目之所及他人的衣食住行,而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发现反省,自我成长,拷问心灵的过程。
初中时,有同学穿着漂亮的运动鞋,自己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曾经以为运动鞋对每个孩子的诱惑都是一样大,后来才知道,对于轻易能拥有运动鞋的人来说,那完全就不是诱惑。作者说“这是年少时的虚荣也是最真切的感受”。
从同事讲的小区里成群结伴的妈妈,当别人都热衷于报班、补课、学特长,你很难不这么做,否则你和孩子都将失去安全感里我们看到:“别人的生活,不仅是展示意义上的别人,它悄然地隐藏了一种强迫力,使你不得不跟着潮流走。别人的生活,实在就成了你的生活。”
遇到餐厅偷喝顾客饮品的服务员,他回忆起大学两位家境悬殊的室友,领悟到面对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人都会产生焦虑,这焦虑深埋着向往,潜伏着不满,甚至最后会倒向痛恨。我们谁人又能避免这条心路?
人的欲望不会全部满足,以至于“别人的生活”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想象的生活,是我们的己心度人,是我们的三观衍生品。
看清了《别人的生活》,就看清了自己的内心。
每一份别人的生活里,都有最真实的自己。
二、人活着,常常会忘掉自己活着
作者用细腻敏感的笔触记述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喜悦,病痛和一路细碎的所见所闻。
这些喜悦是《日常生活里的诗意》,是让人心安的月亮,弹琴和写诗;是路边热气腾腾的麻辣烫;是寒冷的冬天,人心里的温暖,是作者本人“所有值得爱的人, 所有值得过的日子,会心一笑又心含暖意”。
在《何以抵抗寒冬》中,路遇一个卖菜人,作者也生出来温热的体恤:“那些绿色的菜、白色的菜、红色的菜、黑色的菜,你们会心疼这个售卖你们的人吗?你们可知道他在风雪里的感受?他夜晚孤灯下的心境?在这样的现实里,在可能的未来里,他可以抵抗寒冬?”
我们常常忘记的还有病和痛。说到这个问题,作者的笔触变得冷峻又犀利。他说人人都会遭遇病痛,人人也都会死于此,或早或晚。这是唯一的最后的平等。不平等的是死之前面对病痛的人生。健康人的所有关心都摆脱不了隔靴搔痒的嫌疑。
买早点包子铺里的老板娘,路边缝被子的男人,母亲无一不体现着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我们常常忘记的,其实是最珍贵的。忘记,意味着迷失。
只有珍视生活的诗意,敬畏生命的无常,我们才能好好活着,以此抵御时间的虚无空洞,感受人间的鲜活温热。
三、成熟之人该有的两个坐标
思考并讨论灵魂,作者说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它是我们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那个自我的核,这个核推动着我们一次次走向抉择。
通过许许多多的认知,推翻,更新,我们终会趋于成熟,而选择最稳妥的便是心安的路。每个人都会通过最适应的方式,为自己选择的路途赋予意义。这些选择可以完全和大是大非无关,好好活着,同时也不伤害心里面那个小小的,脆弱的自己,这是最好的。
写到最后一篇,刘汀说“无论我们的选择有多少种,最后,我们还是会走向和变成那个唯一的自己,因为所有的选择,是以你对它的实现为终结,在它到来之前,我们只能默默走下去。眼睛里有别人的生活,且清楚自己的道路,是一个成熟的人所该有的两个坐标。”
这“两个坐标”是《浮生》最终的落脚点和注解,也是刘汀这趟“驾船渡流”的归宿和彼岸,是他曾追问许久的答案和最想告诉读者的生活理念。
全书叙述如行云流水,语言朴素真挚,散文形式新颖,好词好句俯首可拾,哲理性强,无处不展现着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万事万物深沉的热爱。
著名作家阎连科先生说“这是一部小说家用散文之笔,写出的用诗心对生活不懈的追问”。而我们跟随着这颗诗心和这支妙笔,随着作者的心路,亦可以在阅读后收获该有的领悟,尝试跨越心底的困顿迷茫,抵达个人生命另一境界,并且在以后的日子,如《主题页诗》中这样:
我们要活着
做一场美梦
以微笑为准则
把所有的日常
都争取过的有意思
我们要活着,发芽、开花,结出果实
在每一次生活的遇见里,既不闪躲,也不沉默。
真正成熟的人,眼睛里有别人的生活,且清楚自己的道路 真正成熟的人,眼睛里有别人的生活,且清楚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