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声告白】让生命有光芒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爸爸妈妈的宠儿莉迪亚的尸体在湖里发现。
詹姆斯,玛丽亚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内斯,莉迪亚和汉娜开始每天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失踪,尸体,一切在不动声色中悄然发生。
时间倒叙,生活细节一一展开。从童年的詹姆斯一直到知天命的玛丽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在为促成最后的结局添砖加瓦。刻意描写的一个事件,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没人注意的表情,无不一次次在应证个体为寻找自我所做的最强烈的抗争,也总让我一遍又一遍想起卷首语: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不是吗?年轻的妈妈玛丽亚在莉迪亚5岁时,辗转反侧,一直在为自己未完成医学学位而早早和詹姆斯结婚而耿耿于怀,于是悄悄准备几个月,自己租房,最后和丈夫,孩子不辞而别,是不是另一个版本的“找寻自己“呢?
事实上,书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无不是从一开始就在一个窄窄的过道中穿行,穿行中的感受无一不深深地烙印在心中。等他们长大成人,一方面他们努力冲破童年,青春期未曾冲破的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又无不翻版了父母施加在他们身上的,之前他们极其痛恨的做法。
那个邻居男孩,他问了一句话:莉迪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我至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想这句话的悲哀在于,极力冲破之苦,却不知道冲出去之后自己究竟要什么。数不清的日积月累的期望,重压,已经完全泯灭了心中所想,冲破只为了当下所不能忍受的之苦,而不是目标本身,对目标的不喜欢,演化成了破坏性的行为-反抗。
詹姆斯的中国移民父母有偷梁换柱的背景,他们做清洁工勉强糊口。严重的自卑使得他觉得自己不配好的生活和来自别人的爱。到了大学,当玛丽亚向他示爱时,他不敢相信自己会有来自白人女孩的爱,他的自卑又加深了害怕失去玛丽亚的恐惧。
玛丽亚和妈妈关系不好,直到临近结婚时才告诉妈妈结婚消息。没想到妈妈在婚礼上的一句话“这样不对”,(这是不是一句完完全全的来自妈妈的期待呢?妈妈对未完成期待的否认:放弃完成学位,与中国人结婚,婚礼安排的差错等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本该是亲密的母女形同陌路,甚至还不如陌生人。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詹姆斯后来对玛丽亚离家出走的恐惧,以及后来无从对玛丽亚施加给莉迪亚教育压力进行干预。无从突破的障碍不仅带来亲情的丧失而且导致平等承担责任的勇敢的丧失。
玛丽亚对自己没有完成医学学位耿耿于怀,每一次与医学相关的人和事总会再一次强化她当初放弃学位的遗憾,最后直接触发了离家出走。她打算排除家庭干扰完成未完的学业,短暂的离家出走在得知怀孕消息而告终。之后她把这一未完夙愿以漫长的,不动声色的压力加在了莉迪亚身上。
她是一个妈妈,创造一切条件引导,说服,强制莉迪亚接受这个期望。她讨论相关话题,安排相关竞赛,送相关的圣诞礼物,与老师讨论莉迪亚的功课,为莉迪亚争取与相关人士见面,仿佛莉迪亚生来就是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也仿佛她就是为帮助这个目标实现而生存的。
离家出走给5岁孩子造成的恐惧和日积月累的一点点的压力使得莉迪亚一方面几乎没有表达自己喜好的机会,甚至假装给同学打电话掩盖自己的孤独,讨好爸爸妈妈,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阻止哥哥内斯接受哈佛的录取,因为哥哥离家读大学会使她丧失唯一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最后压倒骆驼的稻草是内斯因为参加新生活动而没有及时给她回电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造成她的崩溃,可见之前她的生活是多么无助。
没有被父母束缚的内斯学业有成,在探究莉迪亚死因的过程中他还是秉承常人的习惯,迁怒于邻家男孩,以为是男孩给莉迪亚造成了一般人理解的身体和心灵的伤害。事实上,男孩的“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一句话,在莉迪亚心头不知道要激起多大的波浪。
比起那些为传统观念所不看好的行为,探寻自我是多么艰难,多么重要,父母慌不择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诉求,把物化的标准误以为是生命的全部,没想到,掩盖在炫目的光环下的是最需要理解的热情澎湃的生命本身。
被父母忽略的汉娜,歪打正着,无拘无束成长,在心灵自由的基础上才真正知道莉迪亚自杀的原因,我敢肯定,她真的知道。
玛丽亚去寻求自己的梦想是错吗?不一定,她一方面放弃学位,试图摆脱妈妈对自己的桎梏,一方面又再次追求学位,在完成妈妈的期待,到最后,矛盾激化到一直没能与妈妈亲近,把逆反维持到妈妈生命的尽头。詹姆斯呢,在莉迪亚的尸体发现后,所能做的是与自己的助理发生性关系来逃避心头的压抑。
每个人都在抗争,可这些抗争的方法是多么无力和失败,重压下的经历使抗争也显得手足无措。抗争的同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沿袭桎梏,这是不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突破的模式:父母把认为是好的,或是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加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在成人之后不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陷入试图走出控制,却迷失在剪掉翅膀的困惑中。
如果父母能够回顾,或是有足够的勇气回顾自己青春期的想法和行为,回顾自己为人父母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会意识到自己今天所施加给孩子的与当年自己最不愿意接受的何其相似,变化的是期待的内容,不变的却是尊敬和理解的缺失,无视独立个体的存在,不提供让孩子成长为全新个体的机会。
每个人,即便成年以后,总在寻找叛逆的出口,可是,每个人又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制造未来的叛逆。
莉迪亚沉溺于湖中,没有挣扎,是解脱,更是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