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

语文分享教学·9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145人  洪丰乔

第三章语文分享教学的提出及其意义

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和很多同仁一样:总有被束缚的感觉,这种戴着脚链跳舞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毋庸置疑,在当下全力反对语文考试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把“分享语文”和“应试语文”完美衔接呢?本书提出的语文分享教学,就是笔者在这方面的探索。

3.1“教学”在本书中的界定

韩立福教授在其主编的《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基础导读》中指出我国传统教学存在五种局限性:其一教学目标划一僵硬化;其二教与学关系的单向线性化;其三教学方法的单一程式化;其四教学活动的去情境化;其五教学过程的过于简单化。的确,我国当下的教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有很多改革者在大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突破了一些重围,但是因为传统教学的根深蒂固,所以这些弊端依然顽固地存在。笔者在思考和实践中,摸索出教与学“互换互融”的模式,以期解决这些弊端。

何谓互换互融的模式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教与学双向交流、甚至互换角色的双向性的教学方式。我们知道,那种单向性的教学,学生厌学,教师也是厌教。笔者认为,当下的“教学”一词应是一并列关系的短语,是教和学,而不是教着学。当然在这一并列关系中,教与学也不是完全平级,学应该为教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而且我们不能把教就完全赋予老师,学就完全赋予学生。教,既有老师的教,也有学生的教;学,既有学生的学,也有老师的学。每个人都是教和学的主体,每个人即是教与学的是施动者,也是教与学的受动者。我们要让老师的涵养和学生的素养一起成长。

万丈高楼其实不是“从地起”,而是“从愿望起”的,人们总是先有一种盖楼的需求和愿望,才会去备料施工。我们现在的教学,不着力刺激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却拼命让他备料,其结果是孩子毫无动力,脑子里装了一大堆砖瓦沙石,不知何用,到考试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展示给老师看,老师就以为孩子是有学问了。其实最后的结果,孩子的头脑往往成为一个废弃的建筑工地,根本没有施工。以为人可以不动感情地学习知识,忽视了愿望,就忽视了动力。这就是所谓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目前极为流行,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不可能像录音机那样记住老师说的话,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情绪,而且每个学生的情绪都有所不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心理学家,一个活人,首先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才谈得到知识的交流。没有情感交流作背景的知识传授学生是很难忍受的。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人的本性中有认知的冲动,说“学导致教”可能比“教导致学”理由更充分一些。是需求导致生产,而不是生产导致需求,至少大致如此。教导致学是教师中心论的理论基础。教只是一种可以相信而不可迷信的东西,许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教的,例如性格、情感和创造,但是这些东西都可以学。学比教宽阔得多,伟大得多。陶行知就曾经主张把“教授法”改称为“教学法”,因为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学。其实,我国古代教学论中特别重视学。《论语》开篇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国第一部教学论不叫“教记”,而叫《学记》。《中庸》更是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深刻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思想。但是很遗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仍然是以教为主。因此在语文分享教学中,我们要大大抬高学的地位。让学主导教,让教为学服务。

语文分享教学,既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享受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享受,也是学生教学过程的享受和老师学习的过程享受,在对话中彼此分享快乐。当然有了如此好的过程享受,也会产生相应的结果享受。语文分享教学即是想探讨如何在应试教育下,把教学相长真正实行起来。不仅让学生乐学,也让老师乐教,真正实行语文分享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