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的两个步骤
今天看了一个视频,谈如何收集写作素材。博主说有两个收集渠道,一个是生活,另一个是书籍。
其实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两个渠道算是常识了。但是,如何收集,却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今天单从生活这个角度,就着博主的思路发挥一下。
生活是个庞杂的素材库,庞,是指生活的范围大,凡在生活中出现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都可作为素材来取用;杂,是指样目的繁杂。庞的基础之上,必然体现为杂,这一点显而易见。
人人都面对这个庞杂的素材库,为什么有人收集到了,有人却收获了了呢?问题出在人的敏感性差异上。一个写作的人,须得具备一种能力,就是敏感,敏于感知。这种能力来自天生,也来自后天的训练。
敏于感知,就像头顶上长了雷达,时时处于捕捉状态。他们的五官是打开的,心灵也是打开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敏锐敏感之人,就像手中提了一个阔口袋子,装起东西来得心应手。你要说,钝感者身处红尘喧嚷,他们的五官与心灵难道是封闭的吗?当然不是,但有一点与敏感者不同--迟钝者手持的是窄口袋子。
素材收到了袋子里,之后如何处理?换种说法是,感知、感受了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是止于感知,心头升起一股情绪之后就完事了吗?
其实很多人都止于一股情绪的升起,这很多人里并不局限于写作者。一个善于用脑的人,接下来要做的是判断————调动出自己的认知机制,判断眼前之事,它的好与坏,高与低,优与劣,它何以发生?如何规避或发扬,等等,也就是从中提炼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且使之清晰化。
比如这件事。小区里进行雨污分离改造,这项大工程使得小区在整个夏季喧闹不止,机器轰鸣,地面挖开,工人们在暑热里挥汗如雨。这时一个老妇人走来,她抱怨道:烦死了!烦死了!路都没有法儿走了,啥时是个头!
她为什么口出怨言?这怨言是恰当的吗?她不知道改造的目的吗?她为何不能忍一时之烦?
就此进行一系列思索,到这一步,收集素材才算完成了。也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生活智慧增长的办法,有的人吃一堑长一智,有的人只吃堑不长智,有的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这就是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