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性”的转移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创造亚当》(1508年-1512)《创造亚当》表现了上帝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此时他正用手指准备触碰他刚刚创造的亚当,赋予他精神的力量。
“神圣性”的转移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1],宗教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会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化”[2]现象。意识形态和社会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无意识形态的社会,不同社会运行的合法性需要不同的意识形态来维护,甚至没有意识形态的加持,人类社会都不会出现。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无处不在,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一个闭环的自洽的理论体系,只要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接受这种理论体系的指导,那么,这种理论体系就变成了一种“弱无神论”[3]的类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是巫术,巫术同时也是人类最初级的宗教形式,正是巫术将原始猿人从群聚模式转变为部落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共同信仰的保护神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这种转变是原始猿群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正是人类出现的原因,人自一出现开始就具有社会属性。巫术之所以出现,最重要的功能是凝聚更多的人扩大自己的部落规模,扩大自己的领地、人口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看,宗教是人类社会唯一的凝聚力量,它从未离开。
宗教大致分为四类:多神教、一神教、泛神教和无神教,其中多神教和泛神教在道德教化和增加社会凝聚力方面过于宽泛宽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式微,多神教和泛神教大多被价值规范更为明确的一神教所取代。和别的宗教都有自己供奉的神不同,无神教崇拜的是自然法则[4],他们会将某种自然法则作为终极真理或者近乎真理来顶礼膜拜,自然法则就是他们的“神”。作为某种自然法则的信徒并为之推广传播的人往往还会以“愚昧”、“迷信”来形容多神教、一神教及泛神教的教徒,这种颇有点喜剧色彩的优越感源自对宗教这种意识形态理解的狭隘,更是对“神圣性”的理解简单化所导致的误解。
一、上帝是我的战友
不同的“一神教”大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大致相同的神话故事,在这种神话故事中,这个宇宙唯一的真神拥有这个世界里的一切,并下放部分主宰权给信教的教徒们。“一神教”是私有神话的巅峰之作,虽然人类对羊群、贵金属甚至奴隶等“资源”的占有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策略,但是我们为了获得这种私有的合法性将灵魂出卖给神却是策略中最大的失误,我们往往忽视了神对人类灵魂占有这一私有的终极形式本身的合法性。任何“一神教”都会诋毁别的宗教里的神,这种诋毁不过是将信徒灵魂作为私有资源进行争夺的手段,通过对信徒灵魂的占有,宗教成功地将人异化为宗教的工具,从而使人忘记了他的本体意义——对虚无的抗争。
“一神教”信仰源自人类对世界是怎么出现所作出的某种猜想,这种猜想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就是宇宙诞生的奇点大爆炸[5]是如何发生的?如果大爆炸所需的推动力来自造物主,那么造物主只能存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之外的另一个更大的宇宙之中,但是那个宇宙的产生也需要一个推动力,这样总有一个元宇宙不需要第一推动力自然形成。无论是平行宇宙[6]还是多维度空间[7]理论都不能否定智慧体只能存在于宇宙时空中这一根本事实,甚至平行宇宙和多维度空间追本溯源也只能源自元宇宙。即便奇点不存在,在元宇宙中从无到有的生发过程也是世界出现的终极奥秘,“一神教”信仰不过是对此作出一个破绽百出的解释。
作为教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神教”,基督教神学认定上帝是规定性的总述,是所有规定性的最初规定者。在这里有一个逻辑上的破绽——既然上帝是规定者,这种规定者必然是存在的,这种存在本身必然存在于某个时空中,这样不仅上帝作为存在本身会被时空所规定,连存在的时空自身也具有被规定性,就是说上帝只要存在祂必然被祂所存在的时空的属性所规定,而这点和上帝是最初的规定者的定义是矛盾的。
对这个世界的出现下面的推演方案比上帝的存在更具合理性:在元宇宙中,信息是以量子涨落产生的微小虚无空间泡沫作为原材料以某种秩序共振搭建起来的,粒子是信息以某种秩序共振搭建而来的,物质本身又是粒子抱团抗争虚无(依然是以某种秩序共振)的结果,任何有生命的动植物都是在与虚无的抗争中从物质里分化出来的,是物质抗争虚无的高级形式。这样造物主也只能是与虚无的抗争中发展起来的智慧生物,只不过比我们早一点时间出现罢了。明白这点意义重大,只有神“YHWH”[8]也是智慧生物,我们才能够和神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人的内容才不会被他的信仰所篡改,人的主体性建构才能够找到他的源头。如此看来宗教中神的“救赎”就是一个拙劣的谎言,人无需被“救赎”,人就是人存在的本体意义延伸的内在目的,人必将回归于人存在的本体意义——对虚无的抗争。我们和神“YHWH”拥有共同的敌人——虚无,所以上帝不过是我们的战友。
玻耳兹曼大脑是否是观察者?我越来越倾向认为玻耳兹曼大脑将在互联网中出现
即便上帝是玻耳兹曼大脑[9],这种大脑作为一种智慧体依然是宇宙中基本粒子抱团抗争虚无的结果,玻耳兹曼大脑依然是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的战友。
二、“一神教”和“无神教”现代性形态的宽泛变异
宗教的原始功能在于将同一地域内不同群组、不同部落的人聚集在一起,架构更大更强的社会共同体。宗教的出现加速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至于消除苦恼,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和谐安宁,重新确立伦理道德等,仅仅是宗教在漫长的运行过程中的副产品。
宗教形态从最早期的巫术,逐步发展完善并演化为后来的多神教、一神教及无神教,这个演化过程显示了宗教形态从低级往高级的持续发展,这一演化过程本质是人类社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后社会自身对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秩序的内在必然要求。以儒家学说为例,虽然中国人拜孔子为“至圣先师”,但是孔子不是一神教里面的神,如果有儒教存在,那么儒教是一个膜拜自然法则的无神教,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理性就是儒教的自然法则。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人权宣言》是另一个自然法则,欧美社会全民信教,信的是以《人权宣言》为核心的无神教,基督教在欧美社会中所起到的凝聚力不过是点缀罢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宗教从未离开人类社会,巫术、多神教、一神教及无神教前后替代本质是社会化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宗教理念不足以让更多人信服,需要讲述一种能让更多人相信的“神话故事”来达到凝聚更多人的目的。“仁义礼智信”和《人权宣言》同样都是“神话故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过是用来凝聚社会里所有人的所有力量,完成更多人乃至全球所有人群的合力,最终完成人类的大一统,架构超人类的社会共同体。
当宗教形态以无神教为主要表达方式时,宗教的神圣性并没有丝毫的衰减,信徒们的狂热也不会因为他们膜拜的不是神而退烧,相反他们会被自己的理性所蒙蔽欺骗,并将自己与拜神论宗教划清界限,狂热相信自己所膜拜的自然法则是一个普世皆同,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愿意相信这种自然法则依然是一个神话故事。近代欧美以武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以《人权宣言》为核心理念的普世价值和中世纪欧洲传播福音的十字军东征没有本质区别,信徒狂热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他们不认同这一点。究其本质,无神教替代一神教依然在宗教救赎的世俗化演变的既定进程之中。
“圣经与剑”的呼应是人类史最成功的一次具有全球化意义的文化政治军事协同扩张
任何一个宗教如果想要影响力更大,就必须拥有更多的教徒,虽然占有别人的思想比占有别人的钱财更困难,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都做到了。仔细考察这些宗教我们会发现扩大宗教的影响力必须具备以下三种特质:首先、我们信奉的这种宗教必须是一种“超人类秩序”,这种秩序不是出自人类的“想象”,这种秩序不是社会普通的运行秩序,这种秩序具有普世性,具有能够超越时空的真理属性;其次、以这种“超人类的秩序”为基础,宗教会以教义典籍的方式发展出具有严格约束力规定性的规范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和规范性能够确保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政治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并为之提供合法性的庇护;再次、我们不仅应该坚定自己的信仰,还必须将这种信仰作为一种永恒的真理推广传播给全世界各地的人民。
这种“超人类秩序”、“价值规范”和“推广传播特质”是宗教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核心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符合宗教的条件的意识形态就太多了,道德理性、人本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理念都符合宗教的标准,他们都是无神教现代性形态的宽泛变异。
一神教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其具有“超人类秩序”和“价值规范”这两点上,而这两点也正是当前欧美普世价值所专注的功能,以《人权宣言》为旗帜,“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理念的无神教,强调的就是这种具有“超人类秩序”和“价值规范”的普世价值。这种普世价值已经变成了新时代的神,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有人反驳反抗就是“异教徒”,是完全可以消灭而不需要负道义上的责任的。想想看,美国在伊拉克杀戮11万平民,没有人追究美国总统的反人类战争罪行,因为杀伐“异教徒”是正义的。从这个角度看,普世价值派信徒所奉行的战略理念并不比中东地区恐怖分子的“圣战”更高级,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普世价值是人类新的上帝,并接管了除了不能上天堂之外的上帝的绝大部分业务。
自由领导人民?别天真了,是资本在引导人民……
我们一直强调宗教作为一种人类行为规范及价值观系统是建立在“超人类秩序”之上的,这本来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误解,宗教的“超人类秩序”同样也是一种想象秩序,我们所想象的天堂脱离不了人类现有的生活模板,包括神也是以我们人类自身作为模板映射出来的一个符号,任何文明的稳定运行最终都会以某一种想象秩序作为载体,而最终能够适应生产力的想象秩序变成了宗教或者类宗教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秩序。同时,正是因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秩序都只是想象的产物,所以,社会规模越大,这些想象秩序就越脆弱。有了宗教之后,就能说所有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法律条例并不是人类自己自行设计出来的想象秩序,而是来自一种“超人类秩序”的授权,这样一来,这些脆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想象秩序架构就具备“神圣”的合法性,这种授权本质是用一种想象秩序去肯定另一种想象秩序,人类真是玩得一手好牌。
宗教作为凝聚人类社会的公共意识形态,它的更替只被一种因素制约,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有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或者说,宗教是社会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的有效组织方式,而生产力是社会之所以以现在的宗教意识形态存在的原因。人类的社会属性是宗教起源的源点,社会属性需要宗教来凝聚人类的力量,凝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的共同的能量。
三、被“神圣性”的光辉照耀着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正因为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利益为本,所以人文主义同时是一套价值判断体系。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文主义”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新时代的宗教,人文主义宗教膜拜的是“人本主义”这一“自然法则”,属于无神教范畴。人文主义理念席卷全球之后,多神教和一神教虽然依然存在,但却失去了对人类生活价值规范的指导作用,这种价值规范被人文主义宗教收入囊中,神格让位于人格,人类开始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并肆意改写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蓝图,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
人文主义无神教替代一神教多神教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决定的,全球化的经济模式要求能够凝聚全人类力量的共同价值的出现,人文主义理念是唯一一种可以统一所有种族民族的价值规范标准,“人本主义”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并变成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稳定持续运行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想象秩序”[10],人文主义理念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人类继续前进探索的梦想。
人文主义是人类新供奉的“上帝”,“多神教”、“一神教”信徒宗教生活的重点在于对神的神圣性的崇拜;而信奉无神教的现代人的“宗教生活”[11]的重点是对人的“神圣性”的崇拜,人的这种“神圣性”来自某种“超人类秩序”的授权,来自自然法则。人文主义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人是神圣的,对人文主义者来说,人的存在决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意义,全球(他们不敢自称全宇宙)所有无机物资源和有机物生命,都只是为了人这一有机物智慧体的利益而存在。
人文主义宗教是崇拜人类的宗教,人文主义相信人具有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本性,这种本性决定了宇宙所有事情的意义,无论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所有的人文主义,都认为自身合法性来自自然法,都强调并以人作为价值判断的起点,虽然它们的教徒彼此之间势同水火,但是本质都是人文主义宗教在现代性的催化下分娩的一堆双胞胎兄弟,虽然他们并不喜欢称自己信仰的是宗教,但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所表现出的“超人类秩序”和“价值规范性”完全符合我们对宗教的定义。
诸神在现代社会里终于失去了祂们的“神圣性”, 然而“神”并没有消失,因为“神圣性”在哪里,“神”就在哪里。虽然信仰宗教并不等于信神,但是信奉“人文主义”这尊“新神”的现代人本质信仰的依然是现代化宽泛变异后的一种宗教意识形态。
“神圣性”才是神存在的唯一属性,正是因为人类需要“神圣性”对人类的认证,神才粉墨登场,我们并不需要神的存在,我们只需要“神圣性”对我们的眷顾。最早的神不是因为祂们造了万物而具有“神圣性”,而是因为人类需要“神圣性”对尚在原始社会中的原始人类的精神庇护,神才出现,为了这种“神圣性”来源的合法性,人类又“指认”是神创造了万物。
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过程就是“神圣性”旗帜转移的过程,“神圣性”的载体由神身上转移到现代自然法则身上,在过去300年里,欧美崇拜神的宗教不断失去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中心性,承载“神圣性”的新贵“自然法则”宗教流行起来,新的自然法则宗教就是“人文主义”。
中国是一个特例,中国在战国后期就进入世俗化的快车道。因为中国人信奉的就是一种“自然法则”——天道,后来孔子及其门徒又将天道和人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以道德理性为核心的价值判断,这同样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
孔庙就一直笼罩在“神圣性”的光辉之中,在儒学的理念中,人的境界被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五个层次,“儒生进学,内尽人性,上合天心,即可成圣”,这种进阶的方式符合儒学的理念——将人德统一进天道中去。“神圣性”的光环笼罩在每一个能够在自然法则中找到人德与天道之间隐秘通道的儒生身上,是“神圣性”的光环的加持使儒生变成了圣人。
四、被“神圣性”的光辉照耀着的“世俗化”
世俗化是社会学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里发生的去除宗教色彩追求世俗价值的一种社会秩序及价值观系统的变化,宗教影响逐渐降低并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保守的意识形态领域内,人们在社会秩序及价值观系统内全方位、多层面逐渐消除宗教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世俗化趋势的原因在于神圣性受到侵蚀挑战,而神圣性受到侵蚀挑战的原因在于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体系和个人主义理念的有机结合,所以,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涂尔干所要寻找的新的社会共识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涂尔干视而不见,以个人主义理念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从“一神教”、“多神教”手中接过“神圣性”这杆大旗,人本主义就是这个全新的社会共识。所以说世俗化的过程就是神圣性的转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神圣性的转移使整个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这种转移过程让生活世俗化也逐渐变得高大上起来。
爱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1858-1917)
世俗化所提供的新价值就是人的价值?就是人本体的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世俗化进程只提供了在神权束缚之下的个人权利的诉求,并将这种权利的价值误当作人的本体的价值,用“人本主义”来界定这种权利的价值并不是十分准确,事实上“以人为本”一直被误读为以人的权利为本,欧洲人在黑暗的中世纪全部都是上帝的奴隶,所以他们对权利的渴望强烈,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推倒宗教神权束缚后权利意识的强烈反弹,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人本主义”是“以人的权利为本的主义”,而不是以人的本体价值为本的主义。
梳理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欧洲这种“世俗化”的进程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它并没有提供出一种超越性的新价值判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欧洲这种世俗化的进程并没有涉及到人的本体价值是什么这个终极命题。
中国自儒家学说兴起之后,世俗化的过程一直都是以天道、天理来修剪规范社会秩序和价值观系统,并以此形成世界最早的崇拜“道德理性”这一自然法则的世俗社会,但是这种世俗化有着和欧洲世俗化同样的问题——不涉及人的本体价值。中国世俗化的过程并不关注人是什么,人的本体价值是什么,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只关注人的道德教化及道德理性所构筑的普遍秩序,并认为人德的修养才是人成立的唯一条件,是人的本体价值。这种误读导致了2000年来中国最优秀的大脑全都在一条错误的方向上前仆后继地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无论是欧洲以“人权理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还是中国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理性都是想象秩序,都不能涉入人的本体价值之中,如果我们要继续推进世俗化的进程必须将人是什么,人的本体价值梳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依托人的本体价值以真实秩序架构的世俗社会。这种社会拒绝想象秩序,甚至因为人是人对虚无的抗争,人的本体价值是信息抗争虚无的接力,从而导致真正意义上的世俗社会已经脱离我们常识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现有的社会形态模式。
狭义的世俗化是对宗教救赎的颠覆,是用祛魅[12]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这种世俗化源自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价值判断的直接对立,是用现世的幸福拒绝了来自天堂的福音。
广义的世俗化对宗教的颠覆超越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争,因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一种意识形态,都属于人文主义无神教的分支,他们对人文主义的解读一个执着于个人权利,一个偏重人类群体的社会权利。人类最终会大一统,人类群体最终会走向整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最终会被统一进整体主义中去,换句话说,人文主义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个人的权利和群体集体的权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及人类的本体价值,人的本体价值及人类群体的本体价值才是未来普世价值判断依据的标准,才是人类社会世俗化实现的底层基础。
广义的世俗化指的是人独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再关注人的权利及社会群体的权利,不再关注任何想象秩序,以真实秩序作为价值判断的形式标准揭开人类历史全新的一页。在价值判断上,广义的世俗化,其实是去想象秩序化,关注的不是现世的幸福,而是人类信息的有效增殖传递。
广义的世俗化拒绝的是人文主义对权利层面的虚假关怀,只关注人的本体价值,这是新人类世俗生活。这种世俗生活会超越人类历史上所有陈旧的意识形态并提供一种全新的价值判断。
所有的“神圣性”都是可疑的,都是一种虚妄,都是个人将自己的意志与宇宙意志联结的闹剧,“神圣性”的存在是人类尚未脱离愚昧的证据。
当我们反对人文主义时,我们反对的是人文主义中人类将自我“神圣化”的过程,反对的是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怀的跑偏(只关注权利层面),反对的是人文主义对人类信息传递方向的修剪。
我们可以不信上帝和天堂,可以不信人文主义下的最具“神圣性”的《人权宣言》或者共产主义社会,可以不信狭义世俗化标榜的幸福生活,但是,我们逃不出意识形态这张大网,因为这张网是我们自己织就,因为这张网里面联结着我们每个人的意识。这张网是人类的想象共同体,它依托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想象存在,世俗化的过程就是想象共同体之网松弛的过程,直到最终,想象共同体之网解体,每一个人独立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if !supportEnd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孔迪亚克的学生托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群体生存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他所处的群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所在群体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社会行为。在社会化最早出现的时候,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为了群体利益最大化所作的所有妥协。
[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 弱无神论:根据定义的不同,无神论可以分为强无神论(或显无神论,explicit atheism)和弱无神论(或隐无神论,implicit
atheism)。强无神论明确声称神不存在,类似于对无神论的狭义定义。很多情况下,无神论其实是指强无神论。弱无神论则类似于广义定义下的无神论,即一切不是有神论的关于神的思想。这样一来,弱无神论包括不可知论。无神论是仅仅指强无神论,还是应该包括弱无神论的问题存在很大争议。
[if !supportFootnotes][4][endif] 自然法则:自然法则是宇宙间一切存在和运动固有的、本质的基本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说运动法则、平衡法则、吸引法则等。宇宙是运动的,宇宙是平衡的,宇宙间的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是相互吸引的。
[if !supportFootnotes][5][endif] 奇点大爆炸:物理上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称为奇点,空间和时间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空间和时间在该处完结。经典广义相对论预言奇点将会发生,但由于理论在该处失效,所以不能描述在奇点处会发生什么。
物理学上面的奇点,多见于描述黑洞中心的情况。此时因为物质在此点密度极高,向内吸引力极强,因此物质压缩在体积非常小的点,此时此刻的时空方程中,就会出现分母无穷小的描述,因此物理定律失效。
[if !supportFootnotes][6][endif] 平行宇宙: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是指多元宇宙中所包含的各个宇宙。多元宇宙是一个理论上的无限个或有限个可能存在的宇宙集合,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能量以及描述它们的物理法则和物理常数。
[if !supportFootnotes][7][endif] 多维度空间:“维”是一种度量,在三维空间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
零维:没有长宽高,单纯的一个点,即奇点,黑洞也是奇点;一维: 只有长度,即线;二维: 平面世界 只有长宽,即面;三维:长宽高 立体世界 我们肉眼亲身感觉到看到的世界三维空间是点的位置由三个坐标决定的空间;四维: 一个时空的概念 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维空间”,大多数都是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所说: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所谓四维空间。
弦理论目前预言空间维度总共有十一个维度,再加上反物质空间等特殊空间,大概有26个空间,但我们人类仅探索到五个维度,而其它的六个维度则被称为超空间。
[if !supportFootnotes][8][endif] YHWH:“יהוה”YHWH(雅伟)是《圣经》中神的名字,神的名字:“יהוה”(希伯来文字是从右到左)。这四个字母的读音等同于英文字母的YHWH。“י”等同Y,“ה”等同H,“ו”等同W(或V)。在神学书或者跟圣经有关的书中,你看到这四个字母就知道这是神的名字。
[if !supportFootnotes][9][endif] 玻耳兹曼大脑:波尔兹曼大脑是假想的产生于混乱中熵的涨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种低熵态。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曾提出一个观点:如果已知的低熵态宇宙是来源于熵的涨落,那涨落中也应该会出现许多低熵的自我意识,比如一个孤单的大脑。这种孤单的大脑就被命名为波尔兹曼大脑。
[if !supportFootnotes][10][endif] 人本主义是一种“想象秩序”,不是真实秩序,原因在于以人为本并不是这个真实世界的目的,也并不是这个物种演化的世界的运行规则。“人本主义”不过是人类一厢情愿的自我呓语,是人类自我保存这一行为无意识的理论映射。
[if !supportFootnotes][11][endif] 宗教生活:并不是一种“宗教化”的生活,这种“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并不矛盾,都是由意识形态主导的,遵循某种超人类秩序制定的价值规范的生活。简言之,如果我们将宗教的外延扩展,所有人都生活在这种“宗教生活”中。
[if !supportFootnotes][12][endif] 祛魅:“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In the modern age we are witnessing 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with the rise of science and the declining influence of religion.),汉语也可译作“去魅”、“去魔”、“解魅”、“解咒”,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解释的解体,它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型转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