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名

2023-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华年小筑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图侵删

每个人甫一出生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应该是乳名吧,在我们家乡也叫“小名”,越土气越贱越好,那个时代温饱都成问题,老人说贱名好养活,因此我父母那一辈人的乳名都非常接地气,“二毛”、“拴柱”、“招弟”、“槐花”,不用问年龄,只听乳名你已经知道他们是四十年代生人,有着浓烈的时代印记。

我们家乡的孩子大多在七岁入学前,家中才会请德高望重的前辈给孩子起学名,也叫“大名”,代表你不再是顽劣稚子,而是读书明礼的小儿郎了。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并且在古代,汉族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

每次看古装剧“冠礼”、“及笄礼”仪式我总是莫名感动,很是羡慕,生活需要仪式感,很多的美好都是通过隆重庄严的仪式而定格保存在了我们的记忆,历经岁月沧桑而弥足珍贵。

我始终觉得名字是一种能量体,拥有神奇的力量,大名是父母给予的,我无意也不想改变,但我还可以拥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微信名、QQ名、微博名、简书名……

感谢这个信息时代,我拥有了很多起名权,开始时与很多年轻人一样,我的交际帐号经常换名字玩,后来因缘际会下认识一位对周易、国学颇有研究的老师,他对“名字”意义的解读让我感触很深:“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可以理解为“名”是由看不见的“命”和看得见、喊得出、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符号所组成。

老师的这个观点总令我联想到母亲说起的“喊魂”,在我们老家但凡孩子受了惊吓,高烧或者昏睡不醒,大人都要手执一面铜锣,与孩子的亲友走到村口,执锣之人每敲一下,要大声呼唤孩子名字,并说“回家喽!”紧随其后的人就接着喊“回了,回来喽!”

少时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认为是迷信,嗤之以鼻。可又无法解释村里的孩子确实因“喊魂”而精神好转,又变得活蹦乱跳。

直到后来长大后看一档节目,也是一位国学大师,他讲到《周易》时,说起中国古时的祝由之术,说它上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病招数,是一种精神疗法,在现代中医学中也非常有价值,甚至有的中医院还设有“祝由科”,老师举的最简单例子就是民间的“喊魂”。

至此我才真正明白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永远不要对自己未知的事情说NO,那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随后我亦是听从老师的建议,摒弃了那些搞笑又无厘头的帐号名,常用的交际帐号统一了帐号名。

我不知是“名”简单了生活就变得简单了,亦或是生活变得简单了从而选择了简单的“名”,也许原本就休息相关吧。

再后来朋友知道我喜欢文字,推荐好几个写作平台让我试试,我选择了“简书”。因为喜欢它简单的界面,安静地写文,没有那么多嘈杂的声音,深耕浅尝,随心自在。

我为自己起了一个简书名,“华年小筑”,希望在我的小筑,听你的故事,讲我的故事,一起共度这盛世华年。

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有你的影子,也有我的影子,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皆可入文,我努力学习着,时而为文思枯竭而沮丧,时而又因灵感涌现而兴奋,说与先生听,先生竟说我渐入佳境,并建议我起一个笔名,他说我现在可以起笔名了,我将这个任务托付与他。

两月过去,先生送我一笔名,“行简”,“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又及“行走在简书”。

我很喜欢,行走在简书,我是“行简”,叶行简。以此为笔,书写属于你我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