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孩子把奇思妙想弄丢了

2022-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雨读书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完成幼儿园老师布置的涂色作业,一不小心把颜色涂到了图框之外,然后严肃地说“老师说的不能把颜色涂到线条的外面”。

那么,你要留意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了。

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就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所说的——“笨孩子”的生产过程。

本书记录了作者李跃儿多年来,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应用于实践的经历和思考,并展示了诸多教学实操方法,阐明了如何制造、利用教育机会,让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保护、挖掘和发挥。

对于“笨孩子”这个问题,你也许会说“为什么”?

按照本书的提示来理解,你应该反问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涂?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涂到了线框之外,这又妨碍了什么呢?

不得不说,如果只是把整齐、均匀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孩子一直“听话照做”,就因为涂到了线框外面就要自责或重来;那么,教育意义何在?

其实,照着这种方式教育下去,孩子不是变笨,就是在这种僵化式的教育中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这,也正是许多孩子缺乏奇思妙想能力的真正原因。

可以说,这类教育模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于家长而言,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毕竟,孩子不可能逃离大环境,这俨然就是一件难以改变的事实。

譬如,作者讲述了一个亲身体验的课堂例子。

老师问孩子:“草原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个孩子说:“草原上有草。”另一个孩子说:“草原上有树。”

老师说“噢,草原上有树吗?树应该在哪里?”

有个孩子举手说,树不应该在草原上,应该在森林里。

老师说:“对,草原上不应该有树,树应该在森林里。”

不难发现,第二个孩子回答的没有错。

因为,老师只是问草原上“有什么”,而不是“长什么”;这种讨论让孩子在老师都不清楚概念的真正含义中思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和想象?

难道说只有森林里才有树?其实不然,有些草原也有树。

那老师的提问不就成了误导吗?长此以往,一定会让孩子陷入概念混乱的状态中。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每遇到一个概念,其实就是一次恰当的教育机会——让孩子认知事物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为此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老师应该利用“比较”的方式,让孩子掌握完整的、准确的关于草原的概念。

而非仅仅是通过一件简单的事物名称,让孩子学习什么是草原;事实上,这只会使孩子形成单向思维,让孩子在大脑中始终保持一种固定式的框架。

这其实就是导致孩子想象力贫乏、毫无创造力的主因。

由此可见,教育之于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

所以,《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如此提醒:老师不仅仅是让孩子认识草原,更重要的是让人文的、自然的种子,能够在孩子的生命里扎根,以此加强孩子对自然科学的认知,草原的美好才会在孩子心中慢慢绽放。

遗憾的是,例子中的老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因此,书中的鞭策之言,直抵当下的教育症候——我们的教育一般都是如此,“如果事先的设定是捡一块木头,就会直奔而去,沿途哪怕有黄金也不会捡。”

教育非小事,关乎重大;希望所有的教育者们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愿一切向好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