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教课文 标新领异教语文

2019-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寒烟冷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分享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读了第一章《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纵观三节课之后我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一、理解和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仅承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所以“理解”和“运用”,理所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懂得了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得两者并重,第一,对“理解”和“运用两者的内涵要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看来“理解”和“运用”是只读得懂,培养相应的阅读能力,而“运用”主要是指语言学习,包括给予一定目的的语言输出(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和语言输入(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两个方面。第二,教学目标要指向“运用”(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必须在文本营造的语境中进行。要做到读中理解、读中运用。因为“理解”和“运用”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因而反复朗读,潜心读书等定型的阅读行为不可少,两者要与读书结合。第三,“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及理解中运用,运用中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以运用加深理解。第四,“并重”不是指在教学中平均用时、平均用力,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所侧重。第五,“理解”和“运用”并重体现的是阅读教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并不要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同时体现。

通过《香港,璀璨的明珠》课例的学习,我知道以前我们语文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师研究的是“怎么讲”的问题。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会强调“理解”和“运用”并重,研究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表达”和“运用”。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

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如何从中选择确定,只开发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许多语文老师颇感棘手的问题。拿到一篇文章。往往感到头绪多,内容杂,字词句篇与修罗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外加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几乎偏偏都有,这就导致阅读教学内容上取舍的困难。如何才能做到删繁就简教课文 标新领异教语文呢?经过学习我明白了已经教过了,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这课中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内容,学生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在作文中有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再教也就没有必要了。而本课中的景物描写,虽然四年级学生也不是很陌生的,但由此提炼出的“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品质”,对学生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是一项语文智慧技能。其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可能学生会说,但作为语文技能却不会用,因此本课例最后将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且是从形成语文技能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衡量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了。此次专题行动研究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整合,长文短教,确实提高了课堂实效。

三、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

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我认为课堂的言意兼得,应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的关注语言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如何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此次专题行动研究通过《爱的茉莉》一课的教学将目标设置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却深厚的爱的情感。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3、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什么叫细节?细节就是细小的描写和情节,如果说整个情境是画面,那么整个画面是由以下的这些细节构成: 一是笑容。二是紧紧握手,三是清晨初升的太阳。爸爸的动作、妈妈的动作。这都是描写妈妈爸爸的细节。如果能明确细节是有情节,有具体的细致的描写,对学生更有帮助。课堂教学将细节描写的认识与表达的效果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言意兼得的关系。

一本书,一架桥梁,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从迷茫无措到星光灿烂,北辰而现的喜不自胜的顿悟。言而总之,语文教学就应该像郑板桥诗中描绘的,做一做删繁就简的艺术。学习了这些研讨课例,相信我们以后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会实现一次美丽的转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