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世界不是平的
「人生在世,究竟有什么意义?」
当月球上的宇航员和尼泊尔隐居45年的智者相遇时;当依靠现代航海设备环游地球的渡轮和仅凭一只指针横跨大西洋的波利尼西亚人相遇时;当非洲的种族隔离者与用一种近乎自残的修为方式宣扬平等的日本天台宗僧侣相遇时,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生命与智慧的碰撞之旅呢?
人生在世,究竟拥有怎样的意义呢?单一的日常已麻木我们的心灵,更无法给我们任何答案,只有在两种思想激烈碰撞、解构、重组之后才能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那么,就来听听几万年来人类文化之河的低声吟唱吧。
今日推荐
生命的寻路人 | 韦德·戴维斯推荐理由
我总相信,遇到好书要缘分,有时候,就在惊鸿一瞥之间。书店里瞎逛,就瞥见这本小书的封面:几个行者的黑色侧影之后,夕阳余晖照耀下的雪山熠熠生辉,给人一种空灵的神圣感。书名乍看像是心灵鸡汤书,但副标题明确显示,这是一本标准的人类学作品。买下后利用周末的一天读完。有感而荐。
大约六万年前,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也就是一群男女老少约150人的队伍,走出非洲东部。经过近四万年的长途跋涉和迁徙,克服了无数困难,在延续了近2500代之后,终于落脚于世界上所有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并产生出无数种形态各异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想象力与心灵的独特展现,也都指向一个关乎所有人的基本问题:人生在世究竟有什么意义?
为了寻求各种文明对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韦德·戴维斯(Wade Davis),加拿大著名人类学家,先后深入非洲、婆罗洲、亚马逊、西藏、澳洲、北极及秘鲁等地,与即将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在波利尼西亚,他跟着当地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逊丛林,他与一个失落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他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他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他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最终,他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最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生活在现代世界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更谈不上去体验这些我们眼中的边缘文化和生活。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平。
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本书文字优美,画面感非常强烈,像是在观看大片,有一种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的感觉。看过之后,首先会知道如下这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非洲闪族人在“棕鬣狗的季节”要用尿液浇湿土壤,然后把自己埋起来?为什么波利尼西亚人几乎不凭借任何导航工具,就能航行于茫茫太平洋而不迷失?为什么“不老神叶”古柯叶给古老的印加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为什么西藏的隐修者要花费一生去迎接死亡?为什么日本的天台宗僧侣用一种近乎自残的修为方式宣扬平等?
在阅读时,我建议,为了更好地理解主题,最好面前有一张世界地图,同时思考如下四个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路径遵循的是线性规律还是非线性规律?定居生活一定比游牧生活更加高级吗?工业化时代的生活方式真的比“原始的”和“未开化”的人的生活方式更好吗?衣不蔽体的食人族文化中有比现代文明更伟大的东西存在吗?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让你以一种从未认真思考过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审视现如今逐渐趋同的所谓现代生活方式,并挑战你之前种种可能一直认为正确的“真相”。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作者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在下一个世纪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份保存着大量知识、技艺与想象的人类遗产。
特摘几段我认为非常精彩的内容:
“西方科学所创造的所有重大贡献,都局限在人生的次要需求上。我们穷尽一生去追求活到一百岁,为失去一根头发、一颗牙齿而担心受怕。佛教徒则花上一生时间去试着理解存在的本质。欧洲的广告牌展示穿着内衣的青少年,西藏的广告牌则是玛尼墙,有祝祷文刻于石上,为众生祈福。”
“文化不是微不足道的。文化不是装饰或艺术品,也不是我们唱的歌,或我们吟诵的祈祷文。文化是一张舒适的毛毯,赋予生命意义,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识,让个人能够从无穷无尽的生命经验中寻找价值,并在不具意义与秩序的宇宙中创造属于自身的意义与秩序。文化是大量的定律与传统,是道德伦理规范,能将人们与野蛮之心隔离开来,而历史显示,野蛮之心就只是在全人类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表面下方。如同林肯所说,单凭文化,就能使我们触及天性较美好的那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