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最好的教育是给孩子自由
《爱弥儿》这本书我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把它大致的通读完毕,这个过程可能不是太仔细,由于中西方文化与理念的差异,加上是译本,使这本书读起来难度大增,难免晦涩难懂。下面谈谈我的收获与感悟。
这本书是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看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应该不难发现,作者长篇累牍都是围绕着“自由”、“自然”的主题,这与他在政治上的主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此书开宗明义,直击家庭教师对儿童培养及其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教师这个角色不应当由陌生人充当,而是只能由父母本人或是聘请其亲朋好友来从事家庭教育,因为在他看来,聘请社会上的人对其孩子培养是不利的,他认为他们并不会把全部心思都花在教育不是他们自己子女的身上,所以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难有什么质量保证可言。
卢梭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当是言传身教且身教大于言传,在他看来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并不会强于其对事物或行为的模仿能力。“你要记住,在敢于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父母或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比他们的一言一行的作用更大,这也是榜样的示范力量。
除此之外卢梭还强调对孩子的爱应不偏不倚,要把孩子们当做大人一样一视同仁对待。他甚至认为对孩子可以适当的苛刻也绝对不能对之一味的宠溺或偏爱。因为这对孩子人格塑造或决定他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卢梭是法国18世纪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它也是一名合格的父亲。卢梭充分肯定“玩”是孩子的天性,强调要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特征,简言之,顺其天性,顺之自然,父母不应该干预或约束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自由是最明智的选择。
说到这,谈及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国的父母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孩子不应该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给孩子施加压力,给孩子的各种行为圈圈点点,让他们上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而且教导孩子死心塌地地读书,不重视引导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这种培养方式遏制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模式下造就的孩子充其量是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而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可利用价值,这值得我们反省。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卢梭不受制于社会大众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孩子应该亲近自然,“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从自然中获取教育的内容与体验,他坚持带孩子在森林中画画,吃与孩子一同亲手种的蔬菜与水果。“因为做有意义的是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这也是一种最良好的教育方式。
与此同时,卢梭在他的世界观里和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上,坚定不移的主张“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往往自己从思考中获取的真理是刻骨铭心的,那是自己所发现与理解的东西,而不是别人强行注入的或直白告给的,往往深刻难忘。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是在于培养他对大千世界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以如此渐进的方式和明智的选择,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主自由的成长空间和过程,而这种模式对于一个孩子健全的发展至关重要。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于读完这本书的大致理解与感悟,书中所映射的教育思想尽在我的意料之中,却在我的预料之外,总之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儿童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使我在研究这方面的内容中有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爱弥儿》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们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