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煮“周”背后,是对军转安置的焦虑与不满
原创: 闻香知酒 凯旋网
发表不当言论的“粥”书记接连被“炖”,成为这几天涉军媒体圈的刷屏内容。虽一再遭至大规模删帖,却反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连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也站出来发声了。
终于在昨天上午,周书记出来道歉了,而且是以在集团党员大会上作检讨的形式。我们再来重温一下。
似乎,这很不走心,满满敷衍的检查,让这件事情尘埃落地,似乎广大军转干部要的公道和面子也要了回来。
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针对复转军人受到不公正看待与不合理对待的一场的群众性风波,并没有那么简单,也远远没有终结。
这次,舆论讨伐,有涉军自媒体担当急先锋的突击队,也有广大军人和复转军人团体组成的“支前大军”,可谓声势浩大,斗志昂扬。
解放军报与人民日报这两支“正规军”的加入,直接把舆论导向变成了事件定性。
这种情况恐怕连当事人也始料未及,不就是几句不太妥当的讲话吗?怎么会触发如此激烈的反应?甚至结局很可能是:“粥”要烂在锅里了。
冷静下来,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粥”书记的寥寥几句,触碰到了广大现役军人和复转军人最不能被触碰的圣洁之处、伤心之处。
一句“转业军人怎么啦,就都是好人啦,都是能人啦”,触碰到这个群体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
军人为胜利而生,为荣誉而战,决不容许任何人轻视复转军人、现役军人这个光荣集体,不容许任何人无视军人为国家民族社会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谁触碰到这个,他们就要坚决反击,为荣誉而战!
一句“你要是能人早当将军啦”,引起了很多军人面对理想与现实、对于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
绝大多数军转干部,转身之时已是人到中年,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上拼死奋斗,心力俱疲,多少留有遗憾,说失意有些过分,说失落在所难免。在人生转折的十字路口,尤需要自己、他人及社会的价值承认。这句话带来的挫败感,无疑戳中了很多人的伤心处。
一句“还转业到我这里来干什么”,勾起了很多复转军人面对有些地方领导拿公家当个人地盘大耍威风的丑恶嘴脸,一种英雄末路的沧桑感与寄人篱下的憋屈感。
转业安置既是第二次就业,也相当于人生的第二次启程,很多人怀揣希望之心而来,不想被几句话凉透了:
原来地方领导是这么看待军转干部的?原来转业到地方之后就是这样被骂孙子一样训来喝去的?人生何处,才是归处?
在这些心理交集纠缠下,才会引发广大军转人包括现役军人的普遍焦虑,普遍焦虑才会引发冲冠之怒。
它的背后,是对于荣誉的珍视,以及对希望始终保有荣誉的渴望,是发自心底的对于军人职业的尊崇。
是这个群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自己前半生负重前行的一种交待。
是对军转安置现状特别是降级安排、乞求式安排的不满,是对当前安置压力巨大的担心,以及转业到地方之后面临的未知生存环境的恐惧。
所以,此次舆情的爆发,绝不只是冲着“粥”书记去的,它是这个特殊群体长期被压抑、被不公平对待下的不满情绪的堆积所造成的。
“粥”书记只是一个导火索,即使这次不是因为“粥”书记,也会在早晚某个时候,因为“汤”处长、“菜”书记而爆发。
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的是,解决了“粥”书记的问题,仍然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关键是能否以此为契机,正视并重视解决好军转复退工作中的问题,从根本上纾解这个群体的不平之气。
背后的真相
统帅强调指出: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关心,倍加爱护。
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工作,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要安置好,也要使用好,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要把好事办好办实,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
领袖教诲,谆谆在耳。
然而,从这些年军转安置工作总体情况看,“成绩很大,问题不少”。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思想上还不够重视
“粥”书记的不当言论,实际上就暴露出某些领导对于军转干部群体的傲慢与偏见。言为心声,“粥”书记是头脑发热权欲膨胀说出来了,那些没有说出来而心底却有同样想法的、以及说了我们没有听到的,又有多少?
虽然没有敢直说军转干部是“废物”的,但把军转干部当“包袱”的恐怕大有人在。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直饱受诟病的军转干部“降职”使用,“虚位”待之等问题,就在所难免了。还有很多领导、包括地方一些群众,认为军转干部安置到他们单位,是占了他们的编制,抢了他们的饭碗,于是各种抵触,这也是一种普遍思想。
其本质,是缺乏大局观,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缺乏清醒认识,对那些为他们奋斗牺牲的人民子弟兵也缺乏基本感情。我们在网上,也经常见到一些网民发言:
军人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特殊,不就是跟医生警察一样是一种工作职业吗?
这些片面的思想认识,都从主观上、环境上影响着军转安置和军人地位的提高。
机制上还不够健全
一些地方安置不尽人意,也不全部都是相关领导不重视、对复转军人没感情,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比如军转干部最反感的“降职安排”,除了有当年百万大裁军的历史因素,也有地方政府架构本身局限性的问题。一些县和市,县委书记县长也不过是个县团级,下属的局对应起来不过是个正营职。
我们很多人还要求安排实职,对于一个副团职军官来说如何安置?省口和市口的单位情况会好一些,但也是有编制限制的。
目前的政策,实行的是地方单位每安排4名军转干部,给增加一个编制,在当前地方政府各部门人满为患、而军转干部又大量集中流入热点城市的情况下,这点儿编制肯定是不够用的。
经济发达地区还好说,超编就超编呗,反正有地方财政支持,不安排职务、按照原来职务等级发钱就行了,可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能靠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怎么办?类似的情况还有家属,安置也是要编制、要财政的。
这些问题,如果不从顶层设计上、从机制上加以解决,仅靠“情怀”是走不了多远的。
落实上还不够有力
其实近几年,国家给予军转安置方面的政策支持,是有了很大进步的,但地方政府最大的问题就是落实不力。
比如,有的地方虽口头高调表态“军转干部是个宝,重要单位安排好”、“军转干部是财富,关键岗位再进步”, 先博个“态度端正”的口彩,实际却口惠而实不至,用“说得好”代替“做得好”。
有的地方在军转安置上,每年拿出几个“像样”的位置,又搞打分又搞公示,轰轰烈烈之后便大加渲染、摆功,把个体当整体,把小成绩说成是大成绩。
还有的单位,擅自变更招聘程序、岗位条件、招聘人数、考试考察方式,搞“因人画像”、“萝卜招聘”等行为,实际上是以人情关系、钱权关系画圈,大搞不正之风,影响安置工作落实,伤了大多数军转干部的心。
但在这方面,监管还不够有力,群众监督也因为军转干部虽心中不平但有求于人不愿意撕破脸的心理,往往得不到落实。
有时“萝卜招聘”即使被坐实了,相关部门通常以“取消招聘资格”作为对舆论回应,象征性地“自罚三杯”,但直接操作者和幕后指使者却毫发未损,“严查、严处责任人”更是鲜有实质下文。
这样的结果,可能只是让有些官员“丢面子”,震慑却大打折扣。
多个层级都需要反思
军转安置工作十分重要,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国防军队建设。
军人有地位,国家有力量。
军转安置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体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之落实程度。
军转安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牵一发而动全局,也需要各种因素多种力量共同努力,共同作用。
第一,要加强军转安置工作的顶层设计,从机制上铺平道路。
比如军转干部、家属安置能不能不占编制,现今4:1的下编比例能不能缩小并且严格兑现,安置到公务员和参公、事业编等等的军转干部能不能统一为从国家财政出钱,军转干部不再降职安排能否进行统一规定,安置政策法规能否上升到法律层面增加权威性与落实刚性,等等。
第二,好经还需好人念,把对军队有感情、大家也信任的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
像“粥”书记这样思想认识水平低、说话口无遮拦的领导,就不适合分管军转安置工作。要提高相关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把对国防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效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
第三,要加强军民融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推动军转工作。
这些年,有的部队主要领导甚至是将军出面,积极向地方推荐本单位的优秀转业干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接收单位、军转干部都很满意。这种做法需要坚持下去。军方要切实增强对转业干部的基本感情,不能“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同时也要加强对优秀军人群体的宣传力度。
地方也应与军方建立长效联系沟通机制,不能只在“八一”“春节”期间上门走马观火式地慰问,平时要么见不着,要么推三阻四。对人民群众也要加强国防教育,让人民子弟兵和优秀复转军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第四,军转干部也要内强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不能仅满足于等靠要。
军转干部总体是好的,把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了地方,受到了好评与称赞。
但在军转安置过程中和安置后,客观上也的确存在金钱开道、挑肥拣瘦、不爱学习能力弱、吹牛扯淡混日子的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地方对军转干部的看法,影响了军转安置的落实质量。
这次炖“粥”大战,我为什么反复提醒大家要冷静、要克制,就是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向社会展现军人整体素质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会对地方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嘴炮一时爽,安置见真章。
这次,是“粥”书记牺牲了自己的名节荣誉和尊严,让军转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让一些关注军人、关怀军人的群众聚焦到军转是弱势群体的这一共识上来,让大家正确看待当前军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未来的军转干部是要感谢“粥”书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