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光《师说观人术》92
爱新觉罗溥光
《师说观人术》
我挺喜欢看王立群的节目,他一直都在电视上保持着一定的出镜率,无论是青歌赛敢直言不讳的评委,还是《中华百家姓》上妙语连珠的分享嘉宾。不过,提起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大红大紫”,还要数《中国诗词大会》。
王立群是和郦波、蒙曼、康震一道从百家讲坛走向《中国诗词大会》嘉宾席的,王立群在点评中由于指出了很多人历史认知上的盲区、扩大了大家的知识视野而备受好评,尤其比如在点评杜甫《赠花卿》中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时向大家科普了学界的争议,由于当时历史背景原因,这两句表面上赞美乐曲动听,但实质是委婉地讽谏花卿,意为“此曲只有天子才能听,你僭越了”。
一个人对某个领域钻进去了,就有了自己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所谓专家,不过如此。
王立群的许多观点与代际有关,这也是我研究心理学特感兴趣的借鉴。
《渴望》电视剧开播时,可谓万街空巷,现在电影、电视剧就没了这种渴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代际家庭电影的创作数量更为可观。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期的家庭电影创作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一些已经成名的导演继续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关照点,在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梳理中,记录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蹒跚脚步,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与思考。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菊豆》、《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夏钢的《大撒把》、《无人喝彩》,李少红的《红西服》、《红粉》等,另一方面,更多导演包括新晋导演,也将目光投射到家庭电影这一类型中去,在旧有的探讨人际冲突与沟通的叙事模式中,除了将叙事重点放在纵向的代际沟通之外,还将影像深入到家庭的隐秘之地,探讨家庭中的两性情感和两性关系。比如冯小刚的《冤家父子》,张扬的《洗澡》,黄健中的《过年》,陈国星的《离婚大战》、《编外丈夫》,徐耿的《给太太打工》,宋江波的《离婚喜剧》、《离婚合同》,等等,使家庭电影贯穿了整个90年代。
进入21世纪,代际家庭电影的创作更是呈现出蔚为壮观之势并表现出新的特点。
以长时段的时间跨度为主要叙事时间的叙事处理方法虽然仍然存在,但“以家论国,借助家庭矛盾反映时代历史变迁”的主题选择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历史退居到幕后,历史中的人走向了前台。比如《向日葵》、《芳香之旅》等。
家庭电影对两性情感、两性关系的表现在逐渐代替传统家庭电影中对代际沟通的表现。比如《一声叹息》、《手机》等。
关于代际冲突与沟通的伦理表述中,家庭电影经历了从恋父到弑父的演变,进入21世纪,这类电影开始寻找代际关系的新的形态,并用影像为现实提供解决的途径。比如《向日葵》、《暖春》等。
核心家庭的家庭危机从不同的角度得以展示,表现的是当代人的世俗焦虑和现代生存困境。比如《手机》、《谁说我不在乎》、《好奇害死猫》等。
家庭电影中,女性主义的文化表达从“一间自己的房子”的女性独立的诉求进入到“花与花联合起来”女性命运的新的思考。比如《假装没感觉》、《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后现代类家庭的家庭电影展现了转型时期都市人的情感困惑、心理困境和生理困境。比如《开往春天的地铁》、《幸福从邪恶中穿行》、《绿帽子》等。
家庭电影叙事的多类型多风格的局面开始出现。比如《好奇害死猫》、《箱子》等。 《喜盈门》的故事展现出仪式化的斗争要求,具有道德教谕潜能和社会矫正意义,但“他律的道德”同时也具有强迫性和表演性,道德能量被过度使用,反倒掩盖了公私关系、城乡关系、代际关系等—系列更重要的问题.借助《喜盈门》所提供的故事模型,试图重新进入艺术与生活的混合地带,探讨新时期以来的伦理危机及代际关系重建等问题.
例如《喜宴》的主题,正是亲子间的代际文化冲突;《饮食男女》的主线,也是代际冲突;只不过没人总结罢了。
现在的许多专家,不拿麦克风便罢,拿了麦克风就离题千里,这也是我为什么写文想压缩,写短的渴望。
王立群的妙语连珠,就是他能长话短说,直接干货。这与学风有关。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心理差异,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在许多问题上也自然产生差异,年青人朝气蓬勃,思维内容广泛,反应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适应新环境能力强,爱独立思考,敢说敢做,受传统思维和习惯势力束缚较少,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创精神。他们创新意识强,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敢于打破传统的陈规陋习。但他们很容易偏激。处理问题也不够沉着、干净。
中年以后,特别是人近老年,工作、为人渐渐老练起来,再加上生活经验的积累,上一代人看问题便更深刻、透澈一些?但此刻也许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他们不如青年们那么热情、开放,有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封建意识的束缚,容易保守,思想固执,固循守。青年人会因此不满。
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的差异,目前我国大多数青年人的经济地位不高,与上一代人相比,经济力量稍显单薄,除有些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经济上基本独立(遇到重要事件如婚嫁等多数人还需要上代人支助)而外,那些正在学习或待业的青年经济均完全或部分依靠上一代,这导致青年人经济上的被动局面,使正值上升期、心气难免高傲的青年人在处理类似问题易于偏颇,与上代人产生心理磨擦,再则上代人社会经验丰富,责任心较强、处事谨慎细致,在单位及社会上易为人重视,而青年人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常被人当做“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之辈未能享受应有的尊重。
加上论资排辈在评学术职称、晋升工资、分房等实际待遇问题上,“资格论”往往还起着较重要的作用,这使青年人的热情与积极性大受挫伤,积陋成习地认为社会待之不公·地位较低,所以对社会的责任心较之上代人也似有不足,这是两代人之间易于矛盾所在。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使两代人的心理产生不同差异。青年人对新生事物追求与摹仿能力很强。但批判鉴别能力较差。
如,这几年随着我国对外政策的放宽,促进了国际交流,开阔了国人眼界,青年人吸取国外新东西多,但由于缺少历史的与现实横断面的比较,有些人失之盲目,不论是好是坏。全盘吸收鼓吹,甚至把西方的一些糟粕也当做新潮加以崇拜、摹仿、给部分人思想上带来混乱、败坏了时风,以至上一代人对此看不惯甚至讨厌。上一代人较之青年一代,对事情的鉴别力较高,但对当今社会迅速的变革感到有些不适应,甚至部分老同志基看不惯。
现在老年都是看儿女脸色说话的,你不觉得有问题吗?
每个家庭基本都要面对老中青小、每个团队不见得非要老中青搭配。
代际关系,其实,年龄每隔六岁就有代沟了,
所以建立团队,最好找年龄接近的,他们基本想法接近。
进,他们,高歌勇进。商机无限。
退,他们,一败涂地。虽败尤荣。
如果王立群主持代际关系的心理学课堂,他会让代际变成哲学,都能接受的妙语连珠。于丹做不到这一点的原因就是她缺乏与观众的亲和力和对知识表述的长话短说!
哈哈,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代际关系,不要啰嗦。这是我的感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