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随想
严重的拖延症,几个月了,才看完柴静的《看见》。依照我的性格,规规矩矩的写一篇读后感,那估计是逻辑不清晰的,所以就折中写下我看《看见》的时候,内心的想法。
读《看见》的时候,没有波澜起伏的情绪变化,它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我从中细细的感受,柴静从选择成为央视的记者开始,到离开新闻调查,这十年中她看到的事。看着她从执着地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断碰壁,在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不断地自我反省,修正自己的原则,追逐初心。初入社会的我 ,其实有点像她,我内心有自己的小坚持,但这个坚持在别人眼里是傻里傻气的,因此,我总是不断的怀疑自己是否正确,却又不想就此妥协。
看到《双城的创伤》的时候,柴静说,最大的谜,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我眼里,孩子的内心是最简单的。他们有自己独属的一套是非观,他们的眼里是就是,非就非,没有过渡地带。在苗苗眼里,自尊大于生命,她不能忍受侮辱,所以选择去世界的另一边快乐的生活。而她的朋友们,因为约定,选择了陪伴。他们的友情很盲目,可是也很真。
《无能的力量》里写着是一个很神奇的外国人——卢安克。从柴静的描写中,他内心应该是个有理想有目标并且是一个会用实际行动去追逐的人。可是在柴静的采访中,他有种随遇而安的味道。他认为,我们制止孩子们一些错误的做法,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孩子们。如果理解了孩子们,那么感觉是不一样的。卢安克,很矛盾的人,他认为事物存在都是道理的,想要去改变它,自身却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的。所以,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思维是混乱的,想要改变某些事物,是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预设,而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就是改变它么?如果什么都不改变,即是它变了,也不是按照我们内心预设地去变化。那么它还有意义么?看到后面,写卢安克与相识八年的女志愿者结婚,并且为了生活,进入工厂谋生。我一直在想,有那样脱俗思想的人,在世俗的生活中,会迷失自己么?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选自孩子写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