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最后一天的一些感想

2020-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下里巴人也

明天31周岁,回顾下过往,用两个词总结下自己:浮躁和悲观

浮躁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显得很浮躁。不能沉下心来学习,对于之前计划和立的一些flag,长则几周,短则几天就抛之脑后了。生活上依然还是有很多坏习惯,工作上仍然一堆坏毛病。三十而立之年,依然颓废,得过且过的状态。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

曾经坚持过的一些事情:

悲观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 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变得更为消极。即使情况改变,有机可乘时,也不去行动。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忧郁症。当有很多选择时,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当然选择过多的时候又有三个问题: 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强。

自己一直去尝试做一些事,往往又难以坚持,其实自己潜意识一直告诉自己即使做了,又难以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往往就浅尝则止了,这种状态久了,轻则烦躁,重则抑郁。
比如,做过儿童体适能方面的(断断续续,被动坚持中),搬运过视频(搬运过一个月没啥播放量了就放弃了),同样工作中,身为开发,做过通信开发,AI产品开发,现在又做后端开发,眼高手低,说的就是我吧。对于新鲜事情,愿意也敢于去尝试是好的,但尝试一段时间就悲观消极了是相当可怕的。特别是最近看完稻盛和夫的《干法》后感触颇深。通俗一点,就是不够落地,比较飘。
工作其实也是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过程,乱七八糟的想法少点,做事情落地一点,要做一个事,就踏踏实实做好,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和时间,总归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产生巨大变化。其次,还有一点,那就是任何事从当下开始,永远都不要觉得晚。

举个例子,原始社会那会地球上人很少但是原始人的生活压力也不小,因为他们对资源的理解非常肤浅,只有树上的果子,山里的兔子是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什么的根本没概念,这些都不是资源。到了工业社会也一样,开始烧煤了,但是对可以释放更大能量的原子能有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部分能量被开发出来之前,对于人类来说这部分资源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资源边界” 还没扩展到那里。
上世纪70年代有一伙当时很牛逼的科学家成立了一个组织叫“罗马俱乐部”,也叫“悲观未来学派”,在1972年发表了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预测世界末日快来了,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也就是说今后大家都不发展了,防止资源耗尽。
但是后来经济蓬勃发展,到现在上了一个台阶,说白了,他们犯了一个通常犯的错误,“静态眼光”,在当时的资源边界内思考问题。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问题,等我们的“资源边界”或者视野能力拓宽后,基本就不是问题了。而且“资源边界”越宽,竞争其实越小。
怎么去拓宽自己的“资源边界”呢,就是要保持拓展精神,敢于尝试,不要自我封闭。
做过那么多东西,涉足那么多行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一个选择没有去认真对待,就轻易放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