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变迁
国庆回新昌,在好灶头招待杭州的朋友。期间看到一样已多年不见的野生蘑菇,不觉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7998045/6a85baf8860e7dff.jpg)
小时候,记忆中只要一下雨,山上松树下,茅草丛中就会长出很多这样的蘑菇,采摘回来后,无需其他食材,直接放锅里煮汤,味道极其鲜美。
我问店家,蘑菇如何烧,店家答烧豆腐。上得桌来,大家一尝,味道很普通,再也没有儿时的鲜味,惆怅不已。
想起故乡,仿佛也是如此。现在的故乡,与儿时的记忆已迥然不同。
儿时,一推开门便见山,山上树木稀稀拉拉,因为耕地不足,村里只保留一部分森林,其他都改造为山地栽种粮食 ; 一推开门便是田野,田里春种大小麦,夏种早稻,秋种晚稻,冬种苜蓿,人们早出晚归,集体而作,集体而息,四季轮回。那时全国的农村农业学大寨,村村有梯田,自然风光不与四时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7998045/8dd29ab23f29a0ef.jpg)
而现在,村民们沿着老村扩张,农田一部分盖起了三层洋房,原先泥墙黛瓦的老宅随着长一辈的老人陆续仙去,空的空、倒的倒,我家从村边自然成了村中心,一推开门便只有钢筋混凝土; 村里其他的农田也全部栽了茶树,山上的山地因为复耕为林,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年轻人进城务工,村里只剩了老人,妇女和儿童,村里已经多年不产任何粮食,于是再也没有儿时的村办老酒厂,再也尝不到当年苜蓿年糕的美味,当然也没了儿时记忆中那难吃的大麦糊、玉米糊,自然也没了满地跑的鸡鸭和圈养的猪。
儿时,家门口便是公社中心小学和初中,记得最远的同学离学校十五里外;而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了学校,大部分小孩已随进城的父母在县城学校上学,村里的小孩只能离家十里去镇上小学上学。
每次回老家,除了清明节的哀思依旧在,其他的节日已经再也寻不到儿时的欢快和热闹,自然也不会再有过年的社戏、平时的露天电影,也不会再有夏天一放学甩下书包跳进村边小溪嬉闹的光屁股少年。
幸好双亲在,故乡总是那个故乡。
![](https://img.haomeiwen.com/i7998045/0738987c30a7526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