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草》与《卜算子·咏梅》

2021-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嘉琪

结合《草》和《卜算子·咏梅》,浅谈低年级和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草》是二年级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卜算子·咏梅》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属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

低年级教学内容与高年级教学内容,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以这两篇文章为例。

一、侧重点不同

在《草》这首古诗当中,于老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这首古诗被拆分成无数个小字词,学生逐字逐句的去理解古诗的内容。

解释“原”、“离离”、“岁”的含义,先让学生读准字音,接着对这个字进行猜意释义,学生说对字义后,进行说话练习。这是一个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习本篇课文。于老师更加注重积累的运用。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中,依旧是以听说读写为基础,但是更加侧重于情感体验。在学生借助注释之后,了解古诗文作者的写作背景时代后,让学生去体验两篇古诗词的不同情感。陆游的《咏梅》更加侧重于孤芳自赏的基调,揭示孤独和悲观的人生态度;毛泽东的《咏梅》侧重积极昂扬的的精神态度,展现中国人像梅花一样的品质。更加注重感悟的运用。

二、教学模式不同

《草》这首古诗讲解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入手,让学生实际感受草的生长过程,接着让学生动手去画去展示“春风吹又生”这一场景模式,这一设计,其实是联系生活实际,若没有生活实际作为依托,孩子不会明白“春风吹又生”风的风向以及把草的摇摆作为这句诗的实景演练。从古诗迁移到生活,生活经验又传送给课堂,这一迁移的运用,把课堂贴近了生活,展现课堂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中采用“默读朗读”、“关键词”、“注释”等方法去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在两首词中,不同的词所表达的基调让学生用成语来表示,学生即口就来。相对而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适合学生并且又高于学生,适合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水平。

综上,古诗词教学,结合不同年级孩子的阶段特征,心理特点去实际教学,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专业的艺术水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