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每天写1000字

尊崇孝道,不仅考验你的情商,也考验着你的智商

2017-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宬方圆

看电视剧《雍正王朝》第十二集,有这么一个情节:皇十四子胤祯因皇太子废立之事与皇十三子胤祥撕打,康熙皇上前往呵斥,皇十四子借机对康熙皇上大不敬,康熙爷一气之下,拨出侍卫的剑要杀子,众人力阻,胤祯仍不停地继续顶撞,情急之下,大臣张廷玉大喊道:“十四爷,小杖受,大杖走,你怎么还不走啊?难道真要陷皇上于不义吗?”并示意侍卫拖走了皇十四子胤祯,方才平息了一场险情。

这个故事有无史载姑且不论,但“小杖受,大杖走”则有明确出处。传说孔子的弟子曾参可算得上孝子,但有一次,他尊父命去瓜地锄草,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父亲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竟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反以歌安慰父亲。孔子知道此事后就借舜的故事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承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孔子的出发点就是要告诫所有人,孝,是正理,但“不能愚孝。”封建社会所谓的“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便是如此。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乃仁之根,义之本。做人,从小养成孝顺父母的良好习惯,也是将来立足社会,成就大业的根本。但孝也要有原则,有分寸,既不能盲目服从,也不能处处与父母打擂台。遇到父母一时糊涂,或一时怒火攻心不可抑制时,做晚辈的就要机灵点儿,学会见机行事。这样做不仅可能免除一场战火,也算是孝顺父母的一种巧妙方式吧。

想想我们这一代,许多人都是在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回忆一下,对待父母责打的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逃之夭夭型,即看到父母拿武器,撒腿就跑,反正小孩子灵活,大人很难追上,或许也不想真追,过了这个风口浪尖再回来,大家的火也消了,一切平安无事。这种是最聪明的做法。另一种是调皮周旋型,即父母要打,就东躲西避,和父母捉迷藏,口中还念念有词“打不着,打不着”,只要不挨打就成。还有一种就是宁死不屈型,即不管父母如何暴怒,随手拿起什么武器,都一副大丈夫视死如归的样子,就像电视剧中的皇十四子那样,反正我的命是你给的,打死算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让父母更生气,自己也更伤心,而且存在巨大的风险,虽说“虎毒不食子”,但人失去理智时是失手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也是最不孝的,令父母生气已不孝,倘若真死伤于父母棍下而置父母于不义,则更不孝。

现代社会,教育理念越来越先进,教育方式越来越文明,棍棒相加的粗暴教育虽未有绝迹,毕竟少之又少了。然而,一些做子女的却越来越脆弱,连父母的语言责备也难以承受,一此诸如家中冷战、离家出走、跳楼自尽等悲剧时有发生,从孝道的角度来看,就是真真切切的陷父母于不义呀。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管长辈还是晚辈,都难免有不周不备之处,无论对谁,都不能求全责备。我们一方面希望做家长要努力改变自己,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尽量以最合理的教育方式启迪下一代。另一方面,也希望为人子女,能尽可能地理解老一代的良苦用心,以更积极、更阳光的心态去接受父母的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

尤其要提醒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一代人,一身兼着子女和父母两种角色,如何去灵活处理家庭孝道问题,将不仅考验你的情商,也考验你的智慧。

ng_ca��2���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