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2-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寶天天鉴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有个跟随其一生的习惯。他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即使碰上坏事、遇到灾难,也要心存感激,说声谢谢。”他甚至还强调:“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就算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

起初,我认为稻盛和夫先生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是一番研究之后,我发现这种做法不仅仅反映了他纯粹的品德高尚,其背后还极具科学精神,而且这种科学的做法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运用并受益。

在上一篇日更中,我们阐述了“态度—行为—结果”这个成长法则,即一个人的态度会影响他的行为,而行为又会影响现实结果,所以我们脑中的态度、观念、思维正是我们自由漫步人间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们头脑中的态度、观念和思维又受什么影响呢?人生经历、学习新知肯定都是重要的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却很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因素:语言。

人们往往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即我们心里想什么,嘴里才会说什么。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嘴里说的,也会影响我们心里的想法。

没错,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而非单向车道。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可以在思维和语言之间“逆向行驶”,你的生活就会多出很多主动的选择。比如《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给我们做的“沟通示范”。

穷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而富爸爸则禁止我们说这样的话,他坚持让我们说:“我怎样才付得起?”

富爸爸解释说,当你下意识地说出“我付不起”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停止思考;而如果你自问“我怎样才付得起”,你的大脑就会动起来。

现在,再让我们回想一下稻盛和夫的做法:如果他不强迫自己在遇到坏事或灾难时说声谢谢,那他的思维就很可能会被糟糕的情绪束缚,然后陷入怨天尤人的境地。可见,刻意运用语言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使用,遇到困难时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说“我做不到”,我们可能并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但这种绝对化的语言会无意间关闭我们大脑的能动性,让自己不再思考如何克服困难。

而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换成“我暂时还做不到”这样的开放性语言,就会暗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让自己暗暗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可见,“态度—行为—结果”这个链条可以演变为“语言—态度—行为—结果”。

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说:“语言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思维内容。”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奥乐齐(ALDI)的创始人也说:“改变你的语言,就会改变你的想法。”如果你从来没有留意过语言对自己的影响,那本节正是你“语言觉醒”的完美契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