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

朱自清:一把“读书”的梯子,一些问题的答案。

2018-01-24  本文已影响21人  熊七夕

文|熊七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们肯定会想起他的文章《背影》和《荷塘月色》,知道他是散文家、诗人。但其实,他也是一名语文教育家。(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惭愧!)

读到《大师语文·拆开来说》这本朱自清先生的关于怎样学习语文的书,有相见恨晚之感。书中的选文虽著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它同样会是21世纪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梯子、老师教学的把手,教我们了解中文之美、文化之美。

朱自清:一把“读书”的梯子,一些问题的答案。

同时,这本书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这些已经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学习者,反思自己在阅读、写作、倾听与表达等诸多方面,做法是否合适、有没有达到最初想要的效果,为什么事与愿违等。

这本书讲了很多读书的底层方法论的东西,我看时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恍然大悟、一会儿皱眉,觉得很多地方说得很对,但深知“实践才出效果”,不是知道了就有效的,重在施行。

1.学生要勤于思考、主动学习

记得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讲解课文,总是很详尽,说得很琐碎,似乎面面俱到,心想老师讲得真好。我们只需坐在位子上,贡献出自己的两只耳朵,就这样呆呆地听着,偶尔抄一抄老师的板书笔记,以为这就都学会了。

其实,被动地听,不去动脑不去思考,是得不到多少益处的。可能没两天就忘了,可以应付个单元测试,但到期中和期末,总要再多花好几天来“死记硬背”。那些以为学会了的知识,高考过后,更是完全还回去了吧。

试想,现在给你一段稍微不白话的古文,有几个人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正确意思?有几个人能信手拈来,正确地使用四字成语?成语、文言文等,这些我们国家独有的记忆和文化,更是需要我们主动去练习和思考,真正学会一些文化的精华。

2.“咬文嚼字”VS“不求甚解”

“读书不求甚解”一句话,照字面讲,最易误人,特别是青年学生。

我们读书时,不求甚解、不拘小节的态度,其实是种通病。写错别字,写不通顺的语句,成语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等,真的都不要紧吗?不是的,是我们怕麻烦,懒练习,不想上心学习而已。

该咬文嚼字的时候,千万别“不求甚解”。比如古文的学习,就得一字一句去分析去咀嚼。我们总得先经历一些“一字一句不放松、咬文嚼字”的训练,才有可能练就“一眼扫过去,知其主要意思”的能力。老师也不能将就学生,要督促他们多看多读多写,并随时指点,这样总有功效。

但是,不求甚解也有其合适施行的时候。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知识太多,我们应付工作和生活,时间精力都很有限,不可能去深挖每一个知识点。所以,像“每天听本书”(20多分钟,碎片时间就可以解决一本)这类的听书音频节目应运而生,我们好好利用,也可收获多多。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求甚解的功利性阅读,但是,它与精读并不矛盾,泛读(泛听)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保持对新领域新知识的吸收。当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或对自己重要的知识,再去深挖、去精读,可谓两全其美。

这样的“不求甚解”加“咬文嚼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可能的知识,真的是可以赶快行动起来了。

朱自清:一把“读书”的梯子,一些问题的答案。

3.创作与写作不同

作家写出一部文学作品,叫做“创作”(先有不错的作品,才会被公认为作家)。但我们学习语文,并不都是为了成了作家,所以初学阶段不要滥用文学的感情和用语。

另外,中文里不止有文学作品,还包含非文学文字,如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应文体。生活中常需的普通问题的写作,一样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语文,训练自己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训练写作需要给自己一个贴切的目标,即考虑文章到底是写给谁看的。比如中学生作文,不只是给老师、几个要好同学和亲友看的,我们要想象实际的读者是全体同学或一般社会,目标范围贴切,以给自己写作更大动力、更高要求。

而现在的新媒体写作,我们更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读者是什么样的,不止是给全体社会看,最重要的是要贴合目标读者的口味,不能盲目为之,马马虎虎地写,四不像,谁看了都不喜欢。

4. 第一次阅读感想

总之,断断续续2周,读完了这本《大师语文:拆开来说》。想着第3部分的古文学的欣赏训练,更需要以后细细品味和实战练习。(以前没学好,但以后为了不让孩子掉队,也得好好学习啦!)

第一次阅读,只是写下了记忆深刻、暂时也能表达出来的的几个点,还有好多暂时没消化掉的东西,也就没能写出来,需要慢慢咀嚼,适时再表达。

朱自清先生的文,值得一读再读,这也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桌旁、床头边,多多翻阅的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