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
古话说:“一月月相似,一年年不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有时有候。时光的这一站如约而至时,四季已然成岁。
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是旧与新的转换。展望未来时觉得这一年还长,时间很充裕。但是回望已经过完的一年时,却感到时光太短。
年末总是在年终总结和年度计划中度过,就像一张布面油画的正面与背面,年初筹划想要的是正面,一个成果。年尾回顾的更多是背面:成因。
一张布面油画从做木框、绷画布、做底子,静置定型;到起稿、造型、完稿。犹如一年的工作推进一般:打框绷布做底(召集人马搭班子)、立意起稿造型(制定目标形成计划)、层层深入刻画调整明暗关系色彩冷暖关系直至完稿(在计划的框架内落实进度直到完成年度目标)。在画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想法新问题出现,有时也会改动当初起草的结构素描稿。坐下来,细细端详这幅画,画面的每一个笔触犹如你的每一天耕耘,这一年的动作都融入其中。
把这张画拿起反过来,对着光线。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你画的每一个笔触的叠加,和对最终成品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当初的素描草稿是如何被一步步修改的。
生活就像爬山,登顶一座还有无数座,连绵不绝。登山的路通常不好走,山路之间隔一段就有一座风雨亭,供爬山的人停下来歇脚。亭子也就是“停止”,是一段历程中的一个节点,提醒人们在一段路中要停下来歇一歇,正正心。
中国传统的风雨亭,讲求的是对称平衡。亭柱两侧都有对联,人来到跟前,面对门柱的上下联和头顶的匾,不知不觉就站在了大门的正中间,用建筑结构和布局来引导你站立的点位和方向,同时提醒你在涣散的路途,收摄精神,端正自己。
过年,就像爬山过程中的风雨亭。走过一段路,与同路人停下来,聚在一起歇歇脚,聊聊生活,笑笑自己。摸一把头上的汗,趴在亭子的栏杆上,透过靡靡的雾色,回头望着来时的山路若隐若现、弯弯拐拐,还有一部分陡峭的路程是“之”字形的来回弯折,看不到前面的转折。还有的路阶很陡很窄,上下来往的人很多。有牵着一个抱一个孩子的、有背着好大行囊走得喘气的、有两三坎石阶跨着跑的、靠,还有穿着高跟鞋爬山的。遇到这种人多路窄的石阶路,大部分都要停下来慢慢的挪过去。
这一路是如何的蜿蜒曲折,眯着眼分辨爬山的入口在哪里,上山的这一路上都走过哪些地方,转过多少个陡峭的发卡弯。在亭子里,和同路人聊聊路上遇到了什么的人,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坐在亭子里,望着上山的路,一溜的迎春花从山路两边的石壁涌出,明晃晃的。石阶路窄窄的,看上去有些湿滑。一眼望过去,这条小径在前方一转弯,没入暗绿色的树丛中,不知道转过去还有什么样的风景。
腊尽春归,逢新别故。正月立春,立为建始。正月的“正”是端正,所以,端正为始。唐代卢纶说“山头曈曈日将出”,初一,意味着新年的发端。每个人在新年里都想创造新东西,搞搞新意思。可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之前值得一直坚持下去的旧东西,比如说一个好习惯或是一份勤勉心。这些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一”也是书写文字的第一笔。每个人写这第一笔的“一”划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有人写出来刚劲,力透纸背;有的写出来温婉,轻巧灵动。有的笔锋头尾规整,菱角分明;有的笔锋圆润柔和,温容令色。每个人的“一”都是自己的“一”,低头看看自己迈出去的脚。从一出发,从初一这个原点出发。此刻所想,就是这一年的期望所在,万象皆一以始,从一而生。
面对新的365天,重要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同样,也不要用以往的经验来面对前面的未知,最重要的是,走起来,不要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