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十三

2021-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零的时光

在衙门里的人,总是在回避和不愿意去想一个问题,别人宴请你的时候,是宴请的你这个人还是宴请的你的权力,敬重的是你这个人还是你的权力。

在衙门不想这个问题,因为觉得没有必要。

大家都不愿意活的静悄悄的,人毕竟是社会动物。都愿意风风光光的。风光就意味着热闹,有人追捧。有更多的朋友、认可你的人。

出了衙门才会想这个问题。自恋是人的本性,有更多的人敬重,是满足自恋的一种。然后就是追求与手里有更大权力的人有交情。一个是在日常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无所不能。另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在家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

有更多的人来随份子,有更大权力的人来随份子,一直以来是大多数人的追求。

在亲戚朋友中,这是现实版的展示和宣扬,远胜于自己的标榜和吹嘘。这是对自己吹牛的兑现,也是加强和稳固。特别是面对那些艳羡、钦佩的目光,亲戚朋友们询问这是谁谁谁的时候。现场导致的自恋是内心坦然和不言而喻的成就感,那种感觉是无比的美妙。

还有是来自于关系的绑架和社会礼节的绑架。

关系的绑架是与你有着特殊关系的人,你必须要捧,要维持关系,要付出更多来维持和展示这种特殊关系,比如说盟兄弟。

社会礼节的绑架是礼尚往来的遵守。他人给你随礼,当他人有同样的事的时候,你也需要作出对应的还礼。不然你就会被他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招致怨恨,导致一个关系的破裂,甚至成为仇敌。

其实,他人更多的时候不是因为你作为一个人值得他人发自内心的敬重,而是来自在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网络的通达的需要。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自身利益的需要,无论这种利益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

那么就存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有没有人是真正的敬重你而发自内心的去做呢?什么情况下才能够下这样的结论?

你作为一个人值得和因为利益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能不能清晰的区分?

在儒家文化的体系里,在中国文化的体系里,存在吗?

在儒家文化的体系里,在中国文化的体系里,人更多的时候是无奈、被迫的选择,因为人的本性被压制,压制本性而去遵守秩序。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

人不是遵循本性而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便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基于乡俗礼仪、社会规则、道德。

难道一点点发自内心的都没有吗?虽然不愿意相信,但恐怕这就是现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