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蹲下来看孩子眼中的世界吗?——《不要,不要,妈妈不要!》题文
昨天一家人在公园里玩,我正抱着老二晒太阳,远处的大女儿却不知为何突然哭闹起来。正在我一筹莫展为不知该怎么面对这个“Terrible Two”时,突然想起我们这几天一起读过的绘本《不要,不要,妈妈不要!》,我立即转笑问女儿“宝贝,告诉妈妈,这会在你脑袋上的是‘哭闹虫’还是‘生气虫’”?没想到这招非常好用,哭闹的大女儿立即笑了起来。我就顺势伸手往她脑袋上空一抓,“哈哈哈,妈妈将你的哭闹虫抓走了”。一场差点失控的情绪战就这么解决了。
最近大女儿非常喜欢那本《不要,不要,妈妈不要!》的绘本,每次说到看书、讲故事,她就立即将这本书抱过来。能吸引儿童的绘本才是真的好绘本!这个封面长着牛角的怒气妈妈,是通过什么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呢?
长着牛角的妈妈
原来在这本书里,妈妈跟孩子玩了一场角色转换的游戏。因为“哭闹虫”跟“生气虫”的捣蛋,一夜醒来,妈妈突然变了一个样子,妈妈成了一个“自由奔放”的妈妈。在乱糟糟的房间里,妈妈做了一个超级大的汉堡,当“我”以为妈妈要吃完整只汉堡时,她却只是吃里面的火腿。这个妈妈一亮相,就立即能找到孩子的共鸣,因为我常给孩子做坚果面包,她最爱的就是从里面将核桃或是葡萄干找出来先吃掉。
妈妈变得不对劲了
在故事里的“我”只能吃没有火腿的面包时,妈妈已经开始了她“疯狂”的一天。将屋子翻得乱七八糟,穿着奇怪的鞋子出门。“我”跟在妈妈的身后,负责起照看妈妈的任务。提醒妈妈不能直接对着牛奶盒喝牛奶,担心妈妈会从高处摔跤,当她调皮的抢走别人的东西“我”还要负责跟在后面道歉。妈妈在游乐园里差点失踪,妈妈在郊外跟我玩游戏。陪着妈妈痛痛快快的玩了一天后,充满期待中等回来的爸爸,却也变得像妈妈一样“不对劲”。
爸爸也不对劲了!
当孩子到了三四岁以后,很喜欢角色模仿的游戏。他们喜欢在游戏里变成大人,模仿大人的言行。每次我们都会被孩子扮成大人时一本正经的样子逗笑,大人如果陪着一起玩游戏,也都是以配合小孩的方式存在。可是在这本书的角色互换里,妈妈变成了绝对的主角,而这个妈妈的行为几乎都是平时我们禁止孩子的行为。孩子一次次提醒妈妈“不要不要”时,我们反而能深深的感受到在这些行为背后难得的童真。当我们习惯了蹲下来像孩子们一样看这个世界时,就能多一份理解。而我们同样也渴望从孩子那里获得这样一份理解。带着“哭闹虫”与“生气虫”的妈妈并不让人讨厌,而带着“哭闹虫”与“生气虫”的孩子,同样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
关上书本,封底换成了带着微笑的妈妈,长着牛角的妈妈变成了微笑的妈妈。“哭闹虫”带上妈妈结束了这场奇妙的旅行。在“不要,不要,妈妈不要!”之后,孩子与妈妈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微笑才是妈妈的主旋律。
也许有人能从这本书里读出说教,比如:你看家里不能这样乱七八糟的、你看这样在外面又跑又跳很令人担心、你看妈妈怎么也变得这么不懂事?那么请你再多读几次,你一定会惊喜发现,从这本书里能看出的理解、看出为人父母的亲和力、看出那份父母像孩童一样真实感受这无拘束生活时的畅快。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比不上孩子真心喜欢这本书,从这本书里读出她对世界的理解。诙谐夸张的画风、简洁的语言、绚丽的色彩,让绘本回归到阅读本身最单纯的喜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