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电影时差党时差党专题推首备选

谁不是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着心灵的归宿

2017-10-09  本文已影响876人  黑岛周记

家,这个概念不知从何时起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模糊了。我甚至难以说清究竟哪里是所谓的家,是那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吗?似乎那里已经物是人非了。是我曾旅居多年的城市吗?似乎在那里土生土长的原居民并不这样认为。是我现在定居的城市吗?但对于这个城市的人来说,我永远都只是一个异乡人。

记得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段独白:

“他说自己一辈子都是外人。在台湾是外省人,在国外是外国人,回到大陆又是台胞,他不像别人对自己的归属很清楚。他的台湾情,中国结,美国梦都没有落实,反而在电影里找到了归宿。”

是的,他正是李安,而他带给我们的那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表面上讲的是在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国大兵比利,因为战地记者的新闻报道而成为全民英雄后,他与战友们在感恩节时分被召唤回国,并在感恩节的当天在一场橄榄球赛事上,做半场休息时的表演嘉宾的故事。但事实上,这部电影却探讨着,对于比利以及他的战友们来说,究竟哪里才是他们的家,而哪里又是能让他们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对于比利来说,让他成为全民英雄的那一天,实际上却是他最为痛苦的一天。因为正是那一天,他永远失去了对自己循循善诱的,如父兄般的教官。这就好比当年凭借《断背山》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一样。

在拍摄《断背山》之前,49岁的李安因为《绿巨人浩克》的失败以及各种原因,打算从电影这个行业退休。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对李安怀揣“导演梦”持有反对意见的父亲,却用“入山不必太深,下笔不必太浓”,这12个字去鼓励李安继续前行。

于是,李安打算接下《断背山》这部在当时看来,既是极具挑战又是充满争议的电影。可电影还未开拍之前,李安的父亲却因疾病撒手人寰。而身在美国的李安却也更是没来得及与自己的父亲见上最后一面。就连父亲的葬礼,李安也因为戏约在身的缘故,只能是匆匆参加之后,便又匆匆离开。

但不曾想,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却让李安再一次拿到了那座对他来说可谓是意义非凡的奥斯卡小金人——最佳导演奖。而这正是对于李安那个长久以来的“导演梦”的肯定。

只是造化弄人,李安被世人的肯定,却永远无法让自己过世的父亲知道。只是,再一次成名的李安,却也更是被放到聚光灯下,接受着世人对他的赞誉与嘉许,当然也有批评与非议。而这也就像是比利与他的战友们一样。

原本不过是在伊拉克打仗的他们,在一夕之间成为“英雄”后,不得不被推到世人面前,进行着各种的秀场表演。然而,在他们的作秀过程中,不是遇到记者的无知问题,就是遇到所谓有钱人的奇怪言论,甚至还有保安等工作人员的训斥与各种冲突。

回家

除此之外,比利与战友们更是与家人或是朋友之间,有着他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与矛盾。就像比利,他之所以远赴伊拉克战场,就是因为姐姐凯瑟琳的一次严重车祸。但由于家中经济不富裕,于是为了姐姐的医疗费用,比利只能远赴沙场。

正因为此,凯瑟琳希望比利这次回家以后就不要再重返战场。因为对于凯瑟琳来说,如果弟弟在伊拉克要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话,她将一辈子也无法原谅自己。而比利的父亲,虽然因病而神志模糊,但他却必须要24小时候开着新闻台,只因他担忧远赴战场的比利。

可讽刺的是,比利明明就在父亲的眼前,但父亲却因病早已认不得他。就连感恩节,比利也因为宣传的缘故,不能与自己的家人共度。

至于说,那个与比利在秀场上一见钟情的拉拉队长菲姗,她爱的也不过是比利的英雄身份而已。因为当比利提出与她私奔时,菲姗以一脸震惊并认真严肃地说道,比利应该回到战场,因为只有战场才是属于他的。

是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对于战争与英雄的理解,去自以为是地接触着比利及其战友们。而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比如说橄榄球球队的老板诺姆,则更是想从中捞取一杯羹,趁着新闻热度未减时,赚取人们的“爱国钱”。

对于诺姆来说,比利及其战友们的故事是很好的卖点。但对于比利他们来说,那并不是故事,而是他们每一天的真实生活。在伊拉克战场上,除了比利与自己的战友们以外,没有任何人可以信赖与依靠,他们有的只是互相彼此的信赖与依靠。

而这对于李安来说,却也更是有着深刻的体会。因为李安曾经说过,他自己在拍电影的时候,常常不被外人所了解。不仅如此,一些外人也还会走来对他提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建议,而这一切都会令李安,甚至是他的整个电影团队都感到无所适从。

往往这个时候,李安及其团队只能是靠着彼此间的互相信任,在那条属于他们的电影路上逆水行舟着。李安也曾经说过,自己拍摄电影时就像是在布道一种信仰给身边的人似的,让他们搭上这条凭李安自己构想出来的船,朝着未知进发着。

但在李安的内心,他却也不知道自己搭建的这艘船是否能跨过险境抵达彼岸。而也正是这种不安的感觉虽如影般跟随着李安及其团队,但同时又把他们紧紧裹在一起,互相彼此信任着对方。

李安导演

此外,人们总喜欢把李安视为一个关于追梦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李安成为了每一个人自己心目中的不同形象。作为不得不面对世界审视的李安,却也只能尽量去满足每一个人对他的那个想象。

李安曾坦承道,自己如果没有那6年的积累与沉淀,等待与煎熬,怀疑与坚持,那么他现在也不可能如此从容地面对媒体的各种采访,或是对电影的各种宣传。只是,在李安的心中,他永远都知道只有在那个镜头后面,那个进入电影拍摄中的自己,才能给予他真正的归属感,即便那将可能是面临着未知与不确定。

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处,比利也终于知道自己的归属感并不是在自己的那个家中,也不是在他与拉拉队长的虚幻爱情里,而是在那个与自己战友一起,每天为着守护彼此的生死而搏斗的伊拉克战场。只有在那里,比利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活着的感觉与意义。

施洛姆问比利:“What do we owe the pleasure of your enlistment, Private Lynn?” (我们为何能有幸召你入伍,林恩战士?)
Billy答道:“A sorry excuse for a warrior I'm turning out to be.”(或许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名勇士,这样一个拙劣的借口吧。)
施洛姆听罢,语重心长地回应道:“Make it about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或许你要想一个高于自己的原因。)

这也正如当初李安在做了6年家庭煮夫以后,仍不放弃自己“导演梦”的原因一样。不仅如此,这也是李安在获得一座又一座小金人以后,哪怕他每天至少3次都想着要放弃拍电影,却依然坚持下去的原因。电影对于李安来说,或许就是他的归宿。

正如李安曾说道,电影一方面让他觉得很累,但另一方面却又也是因为这种折磨,才让他有着继续前行的力量。至于说李安对自己电影的票房又或是获奖,他却也认为每一部电影,都有它自己的运气,而那并非是自己所能控制的。这就如同施洛姆最后与比利说的那番话似的:

“If a bullet’s going to get you, it’s already been fired.”(如果一颗子弹想要射中你时,它就早已射出了。)


对于在异乡打拼的我们来说,真正能让我们有一种安定的感觉,其实并不是一间公寓或是一份收入。毕竟你我都知道,如果我们的心未有安定下来时,即便是身处在豪华亮丽的公寓里,却也难免会有令我们心神不安的感觉。

然而,当我们若是能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属感,尤其是知道自己即便是面对再大的困难,仍不会就此而轻易放弃时,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

或许,我们一直都误以为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着一种所谓家的感觉,却不知,那真正能带给我们慰藉的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或许,只有在找到它的时候,我们才能让自己有活着的感觉与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