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庄》:小时候渴望离开,长大后又魂牵梦绕的地方
文/沐恩佳音
小时候,我无数次发誓:我要好好学习,跳出农门,努力在城市安家落户,让父母过上不需要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长大后,我真的在城市安家落户了,父母也过上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日子,我却开始留恋家乡的一草一木,开始怀念家乡的亲人朋友,开始关注家乡的人和事......
读吴莹的《在村庄》,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小村子,仿佛又看见了那些熟悉的乡邻,仿佛又亲历一次那些熟悉的平凡小事。
喜欢打牌、喜欢喝酒、喜欢吹牛的姚仁义,被老婆数落、被儿媳妇调侃后,依然可以嘿嘿一笑,很少生气。
每天睁开眼睛就去撵鸡、追鸭、看鹅,一转眼就到邻居饭桌上要肉吃,东家转转西家看看的小耳朵。
拿着手机满村子找年轻人帮忙的老人;主人还没有起床,那个把脑袋探进房间寻求帮助的邻居;聚集在村头小桥上兴奋地闲聊的乡邻......
对于我这个农村生、农村长的姑娘来说,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些温暖又可爱的画面,真的是太熟悉了!
小时候,我觉得每个人的日子大概都是这样的,我的人生也会和他们一样,重复着这些平淡且充实的日子。
长大后,我才知道,一个人的生活都在不断变化中,我们从农村走出去以后,想再回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那些不起眼的一件小事、那棵从自己出生就长在村头的老树、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邻居,现在回想起来全是美好与感动。
《在村庄》里没有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耐人寻味的精彩故事,作者用细腻平实的语言、用写小说的笔法,把苏北平原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夏舍写得妙趣横生,把乡里乡亲之间淳朴自然的情感写得温暖又和谐。
村庄里,没有一块地方是慌张的。
住在村庄里的人,太阳没有出来人就醒了,女人洗衣做饭、打理家务,或者急匆匆出门去帮工赚钱。
男人去田地里悠闲地转一圈儿,看看自己的庄稼,侍弄一下家里的花草,和遇见的乡邻唠唠家常......
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八九点钟的村子就已经静悄悄的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是旧的,人也是旧的,但日子永远是新的。
在乡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农民们心里清清楚楚,这是他们永远的家园,他们只需要安静地陪着土地、陪着岁月就好了。
农忙时节,他们高兴地忙上几天,邻居们互相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农闲时节,他们就揣着袖子来回串门,或者聚在一起侃大山。
我的父母喜欢住在乡下的老家,我们偶尔把他们接到城里住上一段时间,他们觉得哪哪都不习惯,总是嚷嚷着要回家。
城里人好像永远都在赶时间;城里人抱着手机不撒手,大半夜还不睡觉,日上三竿还不起床;城里人住在钢筋混凝土中,房子都悬在半空中,根本接触不到地气儿;城里人好像永远都憋着一股劲儿,总怕自己活得不如别人......
乡村可以净化人的内心。
作者吴莹刚去夏舍的时候,她的状态并不好,工作的繁忙、带孩子的疲惫、城市生活的种种压力和焦虑统统裹挟着她。她的心是干巴巴的,脑子里净是一个又一个处理不完的待办事项。她坐在电脑前什么都写不出来......
草长莺飞、日出日落、炊烟袅袅、漫天飞雪、江边渔船、晴空万里、和风送爽、月色如水、繁星点点......惬意的乡村时光,治愈了她原本焦躁不安的心,也让她爱上了这个不起眼的小乡村,以及村子里那些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
我每次回到老家,也有这样的感觉。
放下手机,脚踩上黄土地,沐浴着带着泥土气息的晨风,享受着邻居们热情地招呼,看着房前屋后抱着手、靠着树干兴高采烈拉呱闲谈的大叔大娘们,我心里的压力和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变得轻松又踏实。
村里人淳朴又热情。
在夏舍,见谁都叫“宝宝”的邻里乡亲;随时都有邻居拢着手来串门;自己有的东西总会给邻居们送去一些;隔壁家的小孩子,也是自己家的宝宝......
在夏舍,吴莹想吃豆角了,第二天一早就看见文勇二爷爷笑眯眯地提着一包过来:“刚摘的豆角,给你尝尝,好吃你再去摘。”
有时候正吃着饭呢,隔壁二妈端着一碗炒鸡推门就进来了:“大妈呀,我家刚炒了一只鸡,给宝宝尝尝。”
在农村,周边很多村子的人大家都熟识,出门遇见的都是熟人;你来我家坐坐,我去你家玩玩;小孩子可以悠闲地跑到东家吃一口肉,再转到西家吃上一口菜......
人们从来不会时刻揣着手机,更没有所谓的点赞之交,从来不谈理念和情怀,只谈地里的庄稼和田里的收成,东家长西家短,即使有着恩恩怨怨,他们依然可以守望相助。
可是,很多人还是喜欢上了城市便捷的生活,喜欢上城市的热闹繁华。
农村的许多小院,很多年等不来一次主人,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毫无生机。
年轻人就像村里天空中的飞鸟,偶尔经过,留下几声鸟鸣,留下一点痕迹,很快就飞到了城里,只剩下寂寞的村庄和一群对着电子产品一筹莫展、留恋乡村生活的老人们。
也许,他们和我一样,小时候一心想着要离开,长大后又会对它魂牵梦绕吧!